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8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66664周前
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间真的存在吗?从伽利略的船舱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视频将带你一路回顾人类对时空探索过程。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空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万物生成的舞台,却没有任何实质属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虚无无法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概念,直到两千多年后的科学革命才逐渐清晰。 十七世纪现代科学兴起,宇宙运行被抽象为物理定律,人类开始用数学而非神话去理解世界。在这场变革中,艾萨克·牛顿奠定了基础,但伽利略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一六三二年,年过六旬的伽利略出版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将自己对空间与宇宙的思考汇集成书。为了绕开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争议,他设计了一个想象实验:一名水手被关在船舱里,舱内有餐具、金鱼缸、几只昆虫和飞鸟。船停泊时一切静止有序,风浪来临,船舱摇晃,餐具翻落,水溢出鱼缸,鸟虫惊飞。 然而当船恢复平稳航行,舱内又仿佛静止无事。由此伽利略意识到,在没有外部参照的情况下,人无法通过舱内的观察判断船是否在运动。他得出结论:空间中不存在绝对静止,平稳均匀的运动对观察者来说就像静止一样,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这正是相对性原理的最初雏形。 伽利略设想的水手轻轻漂浮在船舱中,任凭地球自转、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旋转以及银河系在宇宙中缓慢移动,他却丝毫毫感受不到到任何震动。在这浩瀚的宇宙旅程中,即使离开出发地数百万公里,他仍旧安然无恙。 伽利略通过这一想象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没有直接感知的窗口,运动与静止本质上是相对的。然而这本书一经问世,再次触怒了教会,坚持日心说的伽利略被判定为异端,他的著作也被列入禁书目录,直到一八三五年才被移出。 伽利略的遭遇并未让探索停止,几十年后,欧洲迎来了两位围绕“空间本质”展开激烈辩论的思想巨匠:一位是艾萨克·牛顿,1642年生于英国,正值伽利略逝世的次年,他被后世视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另一位是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年出生,既是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形而上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为何宇宙中有‘存在’,而非‘虚无’?” 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冲突最初源于微积分的归属问题,虽然莱布尼茨率先发表了成果,但牛顿坚称自己的思想被剽窃。作为皇家学会会长,牛顿设立委员会调查,结果支持了他,这让两人的敌意进一步加深。紧接着,他们在另一个问题上再次交锋——旋转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1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爱心]🌻灵魂的芬芳,才是人生的最好模样(心力·体力·生命力)~第765集🌻[爱心]《时间的律动》之十八~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科学与哲学交织的复杂概念,既主宰宇宙规律,又深刻影响人类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作家卡米伊·弗拉马利翁曾说“可见的宇宙不过是稍纵即逝的表象,是不可见的宇宙某一瞬间的状态。”如何探寻不可见的世界?通过我们的目光在地球表面或地壳深处发现的可见痕迹,科学研究令这些局部的、散乱的、过去的碎片渐渐浮现,又通过不可见之物对其做出解释。当我们看不到任何踪迹,任何遗痕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凭借这不可见之物,令失落的世界重新闪现呢?…[爱心]☀#读书成长#深度阅读#哲思#心力#生命力#觉知#开悟#心灵成长#人生智慧 不是借助考古脚印、化石,而是几克泥土,几克冰块儿,那些肉眼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的寻常之物。选择一个地点,在地表下挖掘,留心不要挖的太深,不要挖到属于过去的地层或冰层。我们要研究的是地表浅处的尘土,它们属于较近的过去。测定地层的年代,抽取少量的泥土或冰块儿,然后等待,看着那些消失已久的动物、植物、草原和森林,幽灵般慢慢的浮现出来。凭借不可见之物,凭借着既无处不在、独一无二,又细微到令人难以察觉之物,它存在于所有生物身上,在保存完整的前提下,如同可识别的化石。对就借助这样一个几十亿分之一米,几百万分之一米,甚至几纳米厚的分子,这就是借助DNA。一段被埋在土里保存完整的DNA能保持多久不变?躲过所有灾难还依然是可破译的呢?通过这些不可见的DNA微化石(或称纳米化石),人们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复原出这一地区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它们穿越了时间,在西伯利亚冻土层冰冻的土壤中得以保存下来。树木的种子离开了祖祖辈辈扎根之地,随着世纪更迭,几千年,几万年过去,森林不断的适应着气候的极端变化,收缩或扩张,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向别处迁移。这些在我们看来始终固定不动的森林,默默丈量着大地。而失落的世界留下的不可见的残迹,在大地深处,在永冻区,在冰冻的沉积层中,在动物化石的内部。在冰层的深处。如今地面的1/10被冰川和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还有多少已经消失的曾经生机勃勃的世界被保存在这些不可见的档案库中,在冰封的图书馆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呢?它们在离我们更近的地方,在一个更近的年代,在我们目前为止发现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