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前徒倒戈 商朝的纣王是个非常暴虐的国君。人民对他非常痛恨。 当时,周国是商朝的附属国。周围的国君周文王精心治理国家,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他很得人心,因此许多诸侯国都背离商朝,归附了周国。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周武王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灭商的大业。 公元前1066年,武王率领兵士四万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战车三百辆,出征讨伐商纣王。各诸侯国纷纷响应出兵参战。 周武王指挥大军向商朝别都朝歌,即现在河南省淇县发起猛烈的进攻。他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攻到牧野,即现在河南省汲县北部,距朝歌只有七十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号召将士团结战斗,奋勇杀敌。 此时,商纣王正在和妃子饮酒取乐,突然听到周武王进攻的消息,慌了手脚,匆忙率领七十万大军,赶到牧野迎战。商军官兵不愿替纣王打仗,战斗一开始,纣王前锋部队的士兵就倒转矛头,配合周军,反戈向纣王杀去。结果商军大败,死伤无数,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把木杵都漂起来了。纣王走投无路,就点着了火,把自己烧死。从此,商朝灭亡了。 这个故事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记载说:“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前徒”,是前面的士卒;“倒戈”,是倒转矛头。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出“前徒倒戈”和“血流漂杵”两句成语。“前徒倒戈”用来比喻军队背叛,调转枪口攻击自己;“血流漂杵”用来形容战争中死伤众多,血流成河。 #中国成语故事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姬晓光3周前
姬姓典故详细故事线与河南聚居地信息 一、“文王演《周易》”详细故事线 1. 背景起因: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广施仁政,诸侯皆来归附,这引起商纣王的猜忌。纣王以姬昌“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为由,将其从西岐召至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囚禁,时长达7年。 2. 核心经过:囚禁期间,姬昌虽身陷囹圄,却始终心怀天下。他以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为基础,结合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社会人事变迁,日夜推演。通过对“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两两组合,最终拓展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附上卦辞、爻辞,系统阐述了“阴阳变化”“祸福相依”的哲理,形成《周易》的核心框架。 3. 后续影响:姬昌出狱后,《周易》成为西岐的治国思想指引,其子周武王姬发正是凭借这一思想凝聚力量,最终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此后,《周易》逐步发展为儒家“五经”之首,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等领域。 二、河南姬姓主要聚居地具体信息 • 洛阳偃师区:作为西周早期重要都城遗址所在地,偃师区翟镇镇、缑氏镇分布着多个姬姓村落。其中翟镇镇的“姬家桥村”,村民多为姬姓后人,村内保留有清代重修的姬氏祠堂,祠堂内现存《姬氏家谱》残卷,记载了自明代以来的家族迁徙脉络。 • 南阳邓州市:邓州是西周时期邓国(姬姓诸侯国)的封地,如今邓州的穰东镇、构林镇仍有较多姬姓人口。穰东镇的姬姓家族自清代起便有修谱传统,2010年还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族谱修订,收录了近万名姬姓族人信息,部分家族至今仍在清明时节举行集体祭祖活动。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