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天tian1月前
🇨🇳 福建 晋江 梧林|一砖一瓦 南洋与闽南 @梧林传统村落 漫步梧林,一步跨越数百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村落里,番仔楼、洋楼、闽南大厝,中西合璧的墙瓦红砖,藏着华侨的乡愁与当地人的工匠精神。 在“胸怀祖国楼”前驻足,我想起这里曾是侨批往来的节点,寄回的,不只是银两,还有对身份和归属的焦虑。 拐进“乌龟花园”喝咖啡,和主理人黄思达聊起村里未来要做的事,笑着,却都清楚谁都改变不了历史的缓慢和固执。 走进怀和旧厝、榕树下的侨批馆,看着那些泛黄的信纸,我一边想: 谁才是真正的主人?是曾经漂洋过海的华侨?是把洋楼建回来的后代?还是今天我这样端着手机、假装保存文化的人? 大概这些砖和信才是主人,我们都只是短暂停留的过客。 离开前,在陈迎春的旧物店,看他做漆画、听他讲村里老房子的故事。挑了一块旧砖雕带走,心里却在想: 这一块砖,不是纪念品,是烫手的历史。它让我想起:我们不是真正的保管者,只是把问题带回家的人。 回京,陈赟正在用坦培拉画那块砖。她说:“一砖一瓦,它们涵盖多少南洋华侨的家族叙述。” 我看着她画,又想起梧林,觉得这块砖正在把我推回那个村落,让我重新面对那些问题。 . . . @晋江文学城 @泉州文旅文化传媒 #泉州 #晋江 #梧林#华侨 #砖雕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小二郎5天前
90年代的聊城冠县农村,白露才冒头,村街就被枣红腌透了。 那年后唐固小学刚搬到村东头,新平房,红砖墙,从旧校址拿来的铁片铃,老师下班时一敲,我们像弹珠蹦出校门。冠县的老街仍是黄土,可两旁的土墙里,家家枣树比人急,枝丫“七扭八拐”探到路心,把街搭成了红帐子。枣子缀得密不透风,阳光一照,像谁把灯笼串子撒上天,风晃一下,整条街都叮当作响。 打枣就地取材:杆子是抽了奶奶的晾衣杆,细头劈成叉;没竿子的,直接土坷垃,嗖地离手,枝头炸开红雨,枣子啪嗒啪嗒砸在脚面,弹两下,裂一道白缝,甜汁顺着缝直冒。准头歪了,土弹飞进院,墙里狗一吼,我们嗖地钻进巷,黄土腾起一朵云。 最馋的是伸出墙头露在街当间那根“独枝”,颤颤巍巍挑在半空,枣却最肥。小伙伴踩我肩膀爬上墙头,裤腿刺啦划道月牙口,也顾不上,抱着枝子死命摇。“哗——”红雹子倾泻,砸得黄土地咚咚响。我们撩起背心当兜,一会儿鼓成个小红包。偶尔有辆老“永久”叮铃穿过,轱辘碾过枣,“噗嗤”一声,甜浆溅得满轮胎红,一路印到代销点门口。 傍晚,家家灶膛吐柴火,娘站在街口喊小名。我们揣着满兜枣往家跑,掏一颗在衣角蹭蹭,咯吱咬一口——甜味脆生,带着一点土腥,咔嚓一声,把整个秋天锁进嘴里。 如今再回,柏油压了黄土,瓷砖替了土坯,枣树只剩一两棵,瘦伶伶杵在楼拐角。我蹲下去捡一粒落地枣,放嘴里,甜味短了,核却还是当年的核,硬得像那年黄昏的铁片铃,叮——一声,余音一直晃到现在。#冠县 #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