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生活很累但要继续微笑面对 第一次翻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以为会读到一本满是血泪的集中营日记——毕竟作者是亲身经历过奥斯维辛的犹太心理学家,亲人没了、尊严碎了、命悬一线的日子,怎么看都该是悲戚的。可读进去才发现,这本书藏着的不是绝望,而是能扛住苦难的硬气。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每个人都可能问自己的问题:要是日子苦到只剩一口气,活着还有啥意思?如今再读,看着加沙地带的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有了更鲜活的注脚,也更懂那句“当我们敢对世界‘硬’一点,世界反而会对我们软下来”——这里的“硬”,不是跟世界较劲,而是哪怕看透生活有多糟,也照样给自个儿的生命找个“奔头”的那股劲。合上书,我总想起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抬头看天的样子,也想起加沙产房里那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弗兰克尔没跟看守硬碰硬,苏马娅没对着炮火呐喊,他们都凭着心里那点“奔头”,扛过了最苦的日子。原来所谓对世界“硬”一点,从来不是跟世界对着干,而是看清生活的糟,还照样守住自己的“奔头”——是弗兰克尔狱中的心理学构思,是苏马娅掌心下的新生命,是我们普通人在人际消耗中守住的底线。所谓世界对我们“软下来”,也不是别人突然变好了,而是当我们不再讨好、专心活好自己时,自然能接住生活的温柔:可能是狱友一句真诚的感谢,可能是新生儿睁眼时的瞬间,也可能是身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这大概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跨越时空的力量,也是加沙的坚守告诉我们的真相。#读书 #读书成长 #分享 #活着的意义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下午朋友找我聊天,说我活的明白通透,去年过年过得挺充实!我说那我也不快乐,他似乎不太能理解。朋友圈里我给人的感觉总是积极乐观自由的! 我说我一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我以前觉得我尽量寻找更多的兴趣爱好,例如旅行、摄影、做美食、摩旅,以便形成我生活更多的支点,这样即使其中一个支点我不再喜欢厌倦了,我其他支点还可以支撑我找寻生命的意义,但你会发现支点越多的时候,你越空洞和孤独,尤其是热闹过后,旅行回来,你再次回到你熟悉的生活中,你发现热闹后的安静更震耳欲聋了。 然后抖音里看到一段话我有点理解了:就是说每天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可以,家里老人也不给你负担,有空就可以到处旅游,但你还是为什么不开心呢。他说你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否则生活的意义会越来越低,生活里需要感情的羁绊,恰恰是这些羁绊,才有了念头,人一旦有了念头,生活就有了奔头,你会因为去见这个人,而把自己打扮的得体,活力满满的面对前方,去收拾生活的一地鸡毛,但这对我还挺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几年总会不断的审视自己,外貌,工作,财富,家庭,社交⋯好像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也没有取得什么比较满意的成绩。身边的人都一个个的步入了生活的正轨,只有自己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今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他人的目光和外部的评价对自己并不会构成实质性的伤害。 真正的伤害是由自己所带来的,正是这些对自己的不满和不认可,慢慢消耗掉了生活的信心,让自己变的自卑焦虑和悲观。 以往每年都会跟风做个复盘和总结,今年更希望对自己少一些批判跟苛责,多一些允许和接纳。 接纳自己是平庸普通的,是荒芜的,有一段时间是可以毫无建树的。也尊重自己的生活,即使工作普通薪水不高也在依靠自己的本事活着,不必去纠结自己没有的东西,不窥探和攀比别人的生活。 尊重自己选择的路,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依旧还是那个勇敢行动的自己。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也能够接受自己做不好每一件事。 #文字语录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