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4周前
《道学家长营》第三课 主题:学道之人的定位 一、内容:《道德经》四十一章 二、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土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若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三、意解:士在古代指官员,现代可以理解为有政治身份、有社会地位、有文化学识的人。上等士人听了道,勤奋实践;中等士人听了道,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忘记;下等士人听了道,大大地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之为道。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进的道看似在退步,平坦的道看似崎岖。崇高的道像山谷一样深邃和谦虚,最洁白看似沾着污垢,高深广大的德行看似不足,刚健的德行看似怠惰,真实的德看似虚无。最方正的,没有也界与棱角;最贵重的器皿,自然天成;最神圣的声音,极简极少;天象因宏大,而看不见形态;道受褒赞而没有具体名字。只有道,生发万物并成就万物。 四、心得: 1、对照经文,觉察自己对道的态度,明确自己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修正自己的内心与行为。 2、对照经文,觉察身边人对道的态度,择上士而交往,择中士而团结,择下士而止损。 3、学道的路上,有明与昧、进与退、夷与类、白与辱的对立与统一,是对表象与实质的思考。 4、广阔深厚的道,看似不足,看似怠惰,看似虚无,实质是谦虚,不妄为,不多为。 5、真正的大,没有边际,无法构建,言语极少,无相无形,无欲无名。 6、道,善于生发与成就万物,不识道,不学道,万物生命都是枉然。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7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读书 老子#道德经 帛书 德经 《41》章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释义:上乘之士听闻了道,竭尽所能的奉行。中乘之士听闻了道,有时能放在心上,有时就忘之脑后。下乘之士听闻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他不笑,道也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正理听起来好像违背了常理,进取之道好像使人后退,平顺之道好像有诸多阻碍。最崇高的德,好像溪谷一般低下,最纯净的洁白,好像遭到玷污,最宽广的德好像有所不足。最具建树的德,好像懈怠偷安,最纯真的本质,好像污浊浑蒙。最大的方正没有直角,最大的器物不会固定成型,最大的音律听不到它的声调。至高无上的天没有具体形象,至大广博的道没有声誉名号,只有道,善于造生万物,且善于成就万物。 本章老子指出了并不是所有人闻“道”后都能接受,主要还是社会上流行浮华的东西已经太久了,人们现实中的追求跟本书所提倡的观点是冲突的。就比如上一章中,老子要求大家要做石头而不是玉石,可世俗中大家不都是追求做高贵的玉石吗?所以才会有第二段中“明道如费,进道如退……”的描述,做石头就是“明道”“近道”,可是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违背常理的,是退步的。 所以下士们会本能的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也正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理解,它才是“道”。 注定有一部分人无法领略“道” 作为地位尊贵的君王,作为有机会听闻大道的有识之人,面对“道”有三种表现,分别为“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 作为有德之君,作为修行有成的有道者,得到“德”又有三种现象,分别为“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上德为何如空谷?因为“上德不德”,好像未有建树,“上德无为”,好像无所作为。一事无成而又不图上进,正如空谷一般空虚低下。 后续在评论区,字数超限,望理解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朗诵 @DOU+小助手
00:00 / 06: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德道经 尊道贵德,修德进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之道,利而不害,损有余而益不足,冲而用之,人之道,为而弗争,损不足而奉有余,有弗盈也,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葆此道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德,玄德也,从可道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德不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有为而无以为也,是以无德。道德仁义礼,正言若反。反也者,道之动也。无之以为用,弱也者,道之用也。有之以为利,道褒无名,善始且善成。 至虚极也,归根静也。复命常也,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修德有身家乡邦天下,观其眇噭乃真余长丰博。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味无未,事无事,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德者,心行目堇能为一也,明也。不明也,㠵㠵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乃至大顺。 天道无亲,恒舆善人。聖人恒无心,以善人之心为心,从事而德者,道亦德之,从事而失者,道亦失之,道者,万物之注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知我之足恒足矣。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有入于无间。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類,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希言自然,浴神昆成,以此。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