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8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2
中美教育差距的根源:我们不是被卡脖子,是被自己的教育困住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的断言振聋发聩:“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亦痛心疾呼:“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是无休止的刷题,彻底抹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凌晨12点的书桌前,小学生还在和数学压轴题死磕;周末的补习班走廊里,背着沉重书包的孩子眼神疲惫——这是太多中国孩子的日常。白天在学校,他们紧盯黑板不敢走神,生怕漏过一个考点;晚上回家,语文默写、数学计算、英语背诵轮番轰炸,不到深夜难合笔。好不容易盼来周末,奥数班、作文班、英语班排满日程,比上学还要紧张。 家长们的理由看似无奈:“别人家孩子都在补,不补就输在起跑线上!”可没人追问,这条“起跑线”究竟是谁划定的?当所有孩子都被驱赶着在刷题赛道上狂奔,我们是否想过,他们最终能否跑向真正的成长终点? 更离谱的是考试导向:课本教的是基础知识点,考题却专挑偏题怪题,仿佛不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而是为了把学生难住。有尖子生中考走出考场,直接趴在绿化带里痛哭——“学的都没考,考的都没学!”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彻底偏了!天天埋头刷的,是这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解题技巧;真正该培养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被抛诸脑后。 再看人才现状:每年数百万大学生毕业,数量惊人,却鲜少有人能在数理化领域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堪称“顶级科学家”的更是凤毛麟角。反观发达国家,毕业人数远不及我们,却总能涌现出各类顶尖科研人才。差距的根源,藏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里: 国外课堂上,老师不灌输知识,反而鼓励孩子随便提问题,哪怕想法再离谱,也不会被否定,而是一起分析探讨;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动手实验,凭着兴趣琢磨自己好奇的领域,好奇心被悉心呵护,创造力自然蓬勃生长。 而我们的课堂,讲究的是“标准答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记,稍有不同的想法就被判定为错误。久而久之,孩子懒得思考了——反正照着课本背、跟着老师写准没错。刷题越多,思维越固化,遇到没见过的题就慌神,更别说主动探索、突破创新了。 #教育#教育有方 #孩子教育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