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5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苍穹之约——中国航天有7张"太空全家福"了 2025 年 11 月 1 日 4 时 58 分,距离地球 400 公里的天宫空间站,一场跨越星辰的相聚正在上演。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带领乘组打开舱门,与率先进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陆隔空击掌,随后六名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的航天员在核心舱内整齐列队。背景中,五星红旗与"欢迎队友"的红色横幅交相辉映,他们脸上洋溢着从容自信的微笑,眼神明亮而坚定,共同定格下中国航天史上第七张珍贵的"太空全家福"。这张通过实时画面传回地球的合影,不仅点燃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更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常态化轮换与高效应用的新阶段。 这场历史性会师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历经约 3.5 小时飞行,便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 2 天的对接时间,到后续任务的 6.5 小时模式,再到如今的 3.5 小时新标杆,这组不断刷新的数字,勾勒出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技术演进轨迹。正如 2022 年 11 月 30 日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实现首次太空会师,到 2025 年第七次相聚,七张"太空全家福"共同记录了中国空间站从建造收官、科研转型到常态化运营的完整历史进程。 本播客将以这七次太空会师为叙事主线,系统梳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突破与发展脉络。通过解析每次会师背后的关键技术创新、任务协同机制与科学应用成果,展现中国航天如何以"天宫"为支点,在近地轨道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太空家园。从舱门开启的历史性瞬间到航天员在轨工作的日常画面,从交会对接的精准控制到空间站组合体的全构型亮相,我们将透过这些珍贵的"太空记忆",解码中国航天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密码,揭示航天精神传承与技术创新的深层互动关系。
00:00 / 4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神舟21号即将执行任务,两艘新型号飞船亮相,中国空间站整体战力提升 空间站航天员也能享受“外卖”服务了? 这不是科幻电影! 就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完成乘组轮换的同时,两艘新型货运飞船,轻舟货运飞船和昊龙航天飞机,正悄悄准备着它们的首次测试。 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中国空间站的货物运输方式正从过去的“批量采购”转向“精准速递”。 2025年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稳稳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预计将于10月31日实施发射。 这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二批生产的最后一艘,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运营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新阶段。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成以来的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 执行此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约半年,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短暂交接后,继续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 空间站运营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节奏。 就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前,空间站进行了一次精确变轨,将近地点抬升约4.7公里,远地点抬升约9.2公里,为飞船交会对接创造了最优条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实施的“发一备一”策略确保了航天员安全。 当神舟二十一号矗立在发射台时,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也已经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这种周密的备份方案源于国际航天史上的经验教训,曾经有航天员因准备不足而在太空滞留长达九个多月。 轻舟货运飞船的重量大约为5吨,能够运输1.8吨到2吨的货物。 这个“太空快递小哥”虽然个头不大,但功能齐全。 它采用一体化单舱设计,内部空间达到27立方米,货架采用四层模块化设计,共有40个货格。 轻舟飞船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智能化程度。 飞船配备了智能货物运输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货物的智能识别、定位和管理。 航天员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快速找到所需物品,系统还会实时更新库存记录,甚至提醒食品保质期信息。 冷链运输是轻舟飞船的另一大特色。 飞船最多可配置300升的冷链运输空间,单个冷链箱容积60升,温区可高精度调节,满足生鲜食品和实验样本的保鲜需求。 这种设计让空间站航天员能够享受到更新鲜的食物补给。 与轻舟飞船不同,昊龙航天飞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这架中国首艘货运航天飞机长10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