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
00:00 / 1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你敢相信这是 400 年前的世界地图? 这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名为《坤舆万国全图》,刻于明万历三十年,也就是 1608 年。“坤” 指的就是地,“舆” 指的是车子的底座,“坤舆” 则意为承载万物,古人把地图称为舆图,《坤舆万国全图》的意思就是世界地图。这张地图还挺大的,内容大致分作三部分:主图是椭圆的世界地图,涵盖了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南北极等地理信息,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兽也收入其中;然后是四个角的天文地理图,像是天地仪图、日食图等;第三部分就是用于题跋解释说明的文字。虽然和现代地图有点出入,但是每块陆地的轮廓已经清晰明了,形状也大致准确。很难相信在没有卫星的明朝,古人只靠双脚就能丈量大地。这张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全、也是最科学的世界地图,体现了明朝时期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而且它首创性地将中国放在世界地图的最重要位置,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受到了它的影响。别小瞧这张世界地图,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想必就算现在拿着这张地图,也不会迷路的吧。想看更多博物馆文物,就在这本《看遍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中国文物 #历史文物 #历史 #传统文化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史录馆8月前
《坤舆万国全图》实为中国制造再添硬证据。 《坤舆万国全图》内的黄河入海口,居然是2个海口。在1602年时,黄河早已经只剩下一个入海口,图中出现两个,显然不符合制图时间,更早于利玛窦来华时间。 根据中国史记载,北宋后期,黄河下游分成两股,一股“北流”,一股“东流”,与此相应,出现了两个河口并存的局面。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东面的商胡埽决口,改道北行,形成“北流”,在今天津市东南的泥沽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以水代兵,在河南滑县决开黄河大堤,造成了第四次大改道,形成“金元故道”。 黄河从此离开数千年入流渤海的河道,开启了长达700余年东南流的时代,经泗水南流、夺淮河入黄海。 元后期黄河北泛对漕运和盐税也产生严重威胁,迫使元代治水名臣贾鲁在大洪水期进行开工治河,在短短的九十日内完成疏汴渠、修北堤、堵决口等重要挑战,挽河南流以复故道。 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受命治张秋决河,他也采取了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修三百六十里太行堤,产生巨大的南向导流作用,促成黄河“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大河重归兰阳、考城,分流经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汇淮河东注入海。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 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 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据西史辨伪推断,《坤舆万国全图》是在15世纪前叶制造的,所以黄河那个时候有两个入海口,属于正常。 而西方讲述利玛窦是在1602和李之藻一起合作制造的。那么问题来了,利玛窦为何要指导李之藻画出黄河有两个海口的现象干嘛?? 在17世纪初,黄河早已经只有一个入海口了,画两个入海口这种低级的错误不可能犯错,但他犯了。 我们加上之前的证据,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此画早于利玛窦之前就存在了,只不过后来被教徒冠名在利玛窦身上(这种事古今都存在。) 有请香港书生独立思考一下,不要再答非所问。 #没有硝烟的战争 #西史辨伪 #文化自信 #文化入侵 #西方伪史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4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42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1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