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文学课: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有感:所有委屈,都是生命的温柔注解。 当余华在文字里牵起九岁孩童与九十岁老者的手,以文学为桥,道尽不同生命阶段的委屈与共情,这本《余华文学课》便不再是单纯的经典解读,而是一位作家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是写给每个曾在岁月中受过委屈的普通人的心灵慰藉。合上书页,心头温热,那些关于委屈、理解与宽容的文字,早已穿越时光,抵达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余华在书中最动人的洞见,便是点破了“委屈”的共通性——九岁的万卡在信中倾诉的孤独,与九十岁老者回望人生时的遗憾,本质上都是生命对“不被理解”的无声呐喊。他解读契诃夫《万卡》时,细腻捕捉到孩童藏在稚嫩文字里的委屈;剖析拉克司奈斯《青鱼》时,深刻体察到老者在岁月尽头的苍凉。这种跨越年龄的共情,让我忽然懂得:我们这一生,谁不是在不同阶段承受着相似的委屈?童年时渴望被认可的小小失落,青年时追逐梦想的屡屡碰壁,中年时扛起责任的默默隐忍,老年时回望过往的怅然若失,这些委屈如同散落的星光,串联起整个人生轨迹。 更难得的是,余华并未停留在对委屈的哀叹,而是在经典作品的剖析中,给出了温柔的答案。他分享自己从马尔克斯、鲁迅等作家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也让我们看到:委屈从来不是生命的负累,而是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契机。就像他在书中所说,文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让我们辗转反侧的委屈,那些让我们觉得孤立无援的时刻,在文学的映照下,都变得可被理解、可被接纳。 余华在书中展现的,不仅是对经典的深刻解读,更是对生命的悲悯与宽容。他以四十余年创作生涯的沉淀,告诉我们:委屈的本质,是对真诚与美好的渴望。九岁的委屈藏着纯粹的期待,九十岁的委屈裹着岁月的厚重,而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委屈,让我们学会共情、学会成长、学会温柔待人。当我们能理解孩童的哭闹背后是无助,能懂得老者的沉默之下是沧桑,便拥有了最珍贵的人性温度。 《余华文学课: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是余华用文字织就的共情之网,它让我们明白:所有委屈都是生命的温柔注解,所有不被理解的时刻都有人与我们共鸣。愿每个曾受过委屈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慰藉,在理解中放下执念,在共情中收获力量,最终与自己的过往和解,与这个世界温柔相拥。因为生命的美好,恰恰在于我们能在彼此的委屈里,看见相同的真诚与渴望。#读书#余华文学课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