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4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2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7月12日拍摄)走进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处东城区东长安街,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广场当时是封建王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呈“T”字形,南部封闭,东西两翼各有一座千步廊,中间是御道。 近代经历了多次变革和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它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新中国建设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拆除了中华门等建筑,广场面积从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 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当太阳的上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这一精确的时间计算体现了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天安门广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中心,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符号和国家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敬仰。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您知道晚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吗?这张拍摄于1900年的珍贵照片,为我们完美展示了124年前天安门广场上的细节,下面请跟随我的解说来一同欣赏。 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随行摄影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自西北向东南进行了拍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此时的石狮子和华表紧挨在一起,且都在王公桥和品级桥之间的位置。 从御路桥延伸出的这条御道直通向南方,御道两侧对称式的廊房式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千步廊。它左右两侧各有南北向廊房110间,折向东西又各有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按照文东武西的格局,东西两侧分别为行政机构六部和军事机构五府的办公地,在明清时期是闲人免进的地方。我们继续向南看去,这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建筑就是皇城的正南门,明朝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又更名为中华门。它和我们之间介绍的千步廊,长安左右门及天安门共同构成了一个T形的宫前广场。明清时期同样也是百姓无法涉足之地。 但此时的宫前广场内,不仅有摆摊的百姓,还有骑马的洋人,出中华门继续向南我们还能看到残破的正阳门,原来在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中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中,正阳门箭楼早在6月因义和团火烧大十烂儿被烧毁,短短两个月后,正阳门城楼又被英国的印度锡克族雇佣兵点燃,正阳门遭遇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城楼和箭楼双双被毁的悲惨结局,而此时的晚清政府也已是风雨飘摇。#历史 #古建筑之美 #老北京 #天安门 #中华门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