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诫外甥书》 一、诸葛亮《誡外甥書》全文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全文共86字) 二、白话翻译 立志: 一个人应当胸怀远大志向,仰慕先贤,戒除情欲,摒弃杂念,使高尚的志向清晰明确,并在内心深刻体悟。 修身: 能屈能伸,不拘泥琐事,广泛求教,消除猜忌与吝啬。即使暂时受阻,也不会损害志向的崇高,更不必担忧无法成功。 警示: 若意志不坚、心胸狭隘,沉溺世俗私情,庸碌无为,终将沦为平庸之辈,甚至堕落为下流之人。 三、历史背景 作者与对象 诸葛亮(181-234年),蜀汉丞相,此信写予外甥庞涣(字世文,诸葛亮二姐之子),后官至郡太守。 与《诫子书》强调“修身”不同,本篇聚焦“立志”,教导外甥以古圣先贤为榜样,超越世俗欲望。 时代意义 写于三国乱世,诸葛亮结合儒家“修身济世”与道家“淡泊明志”思想,体现其家训的实践智慧。 信中“能屈能伸”“广咨问”等观点,反映诸葛亮对政治韬略与个人修养的融合。 四、书法用途 1.艺术价值 因内容简短深刻,常被书法家选作创作题材,以行书或楷书展现诸葛亮的刚正风骨。 2.教育意义 用于书房悬挂、学堂匾额、随身携带随时勉励,激励学子立志高远(如“志存高远”“慕先贤”等句)。 3.文化衍生 常见于卷轴、折扇、屏风、篆刻等传统工艺品,兼具装饰与警世功能。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5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论语解读 先进篇 回也屡空 赐也屡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两个反差极大的学生,颜回和子贡,一个家徒四壁,一个家累千金。孔子对这两个人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孔子说,颜回的学问做得差不多了,其庶乎,庶就是庶几,差不多做到家了。但是呢,他家里却是经常揭不开锅,屡空。杨伯峻先生说,这里的空既有贫又有穷的意思。这是颜回。而子贡呢,子贡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子贡这个家伙,不安于命,他喜欢做生意,会做生意,而且是一做一个准,稳赚不赔,每次都是赚得盆满钵满。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说,子贡在各国之间做生意,把当地不值钱的东西,低价收购,然后到另外一个国家,以高价卖出。当地的老百姓感谢他,因为他把东西卖出去了;买他东西的人,也感谢他,因为物以稀为贵,抢手的东西有时候你花钱都买不到。所以子贡这个人,真是钱也赚了,名也赚了。他所到之处啊,当地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什么意思啊?那不是说国君坐在上面、子贡坐在下面,这是上下尊卑关系,而是说国君坐在一侧、子贡坐在另一侧,这是平等对等关系!你看,子贡就这么牛!这个待遇老实说连孔子都不曾享受过。孔子周游各国,见到各国君主,那都是要行君臣之礼的,要跪拜的,从来没有分庭抗礼过!所以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於天下者,子贡先後之也。孔子能够名扬天下,正是因为有子贡的前后辅助啊!最后,把货殖列传里面的几句话分享给大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6
曾国藩说: 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为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权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心,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亡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拂逆,以磨厉我之德性,其庶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人们处理事务时,常会遇到外部牵制、阻碍或干扰,各种麻烦、不顺利、违背心意的开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如果因为厌恶别人的不同意见,就一定要别人顺从自己,甚至想方设法铲除异己,这是弄权奸臣的行事风格 。若是能平静接受这些反对的声音,借此磨练自己的心志和耐性,委屈自己以求保全大局,并且内心常怀“一个国家如果对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直言进谏的贤士,对外没有能构成威胁的敌国和外患,往往会走向灭亡”的忧患意识,这才是圣贤之人的深远考量。我正好可以主动借助别人带来的不顺、反对、刁难,转化为磨砺自己德性、提升能力的 “养分”,来磨砺自己的品德和心性,这样或许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阅读理解: “借人拂逆”的核心是“主动将别人带来的不顺、反对、刁难,转化为磨砺自己德性、提升能力的‘养分’”——不是被动承受麻烦,而是把别人制造的“不顺”当成修身的“工具”,从麻烦里汲取成长的力量,这是曾国藩修身智慧的关键一环。 它的本质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逆为修”:别人的反对、掣肘、不配合,看似是阻碍,实则能帮自己暴露短板、磨掉戾气、练出本事,就像用磨刀石磨刀刃,“拂逆”就是那块“磨刀石”。#曾国藩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若水3周前
27-30《唯识三十颂》 27、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解析]:人类只要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显现极少之物,那么,它就必然是【唯识性】之内法尘。也就是【法相之执】,换句话说,就是【有覆】。以其有所得故,也就是非实住唯识。由此当知:所谓的【唯有识】,是专指没有染污之相的如来藏种子之识。众所周知:其【第七末那】根识的本质是【无记】的,一切有情众生只要能够【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能够避免这个【有执~有得】的尴尬局面,从而进入【七识如染~只鉴不择】觉性范畴。<法华经>曰:【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28、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解析]:如果行者于时时所缘之处,都能够作到【无智亦无得】的话,那么,此时也就是只有内法尘之【唯识】的状态了。由此当知:此识乃【清净意根】之识。何以故?因其远离我取执与法取执的原故。 其次,【清净意根】上,本然无我执,其间,屏幕上的法执亦是随缘了业。即众生共业使然,非关个人之修行。行者只要不再执着即可。 正所谓: 有佛处急走过。 无佛处莫停留。 29、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解析]:此种无所得亦不思议的境界,就是出世间的菩萨智慧,注意!此处出世者乃无为法。已然舍弃了二种粗重的我执与法执,并由此亲证转依之智。亦即【转识归根】。根源非量,本趣无为之轨则也。笔者认为:世亲菩萨于此<颂>中反复强调【唯识】二字,就是喻指<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之境界。因为,世亲菩萨虽然反复演说【唯识】二字,但却始终未见后世凡愚之人所强加的【无境】二字。由此可见,后世的【唯识无境】观,是从此【唯识】之义趣中[差之毫厘],开始了[谬之千里]的漫漫之路。 主张【无境】观,是不符合世尊教导的【根尘识】的法义辩证之本怀。 如今,时代不同了,应当澄清之。 30、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解析]:以上所说的【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滴水入海的境界,就是无漏之境界,此种境界不是在世俗之外,另有一个。而是就在世俗之当下本然俱足者。正如六祖所言:【佛在世间觉】。此种境界不可思议,这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之善法,【虽未无漏,……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此种清净意根之境界,随缘起之恒常永在。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