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5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32
人终将孤独or不孤独-哲理辩-肖磊vs黄执中 #新国辩 #荣格 #辩论赛 #语言结构 #存在论 肖磊:泰戈尔有一句诗,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非常唯美,对吧。我们换一下,陈明是一个人的梦想,梦想是一群人的陈铭。虽然一点都不通顺,但我感觉我听到了真理。因为这背后是一个语言结构,所有的语言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结构,这个语言结构影响了你的认知结构,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 孤独在中文世界里,它来自于礼记观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人照顾的孩子,独是没有人照顾的老人。在英文世界里,孤独有两个词源,第一个词源叫solitude, sol这个词,在拉丁文里面是太阳和宇宙的意思。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说的就是这种孤独。还有一个叫alone,它的词根是all one between,all one we are alone.这是第二种孤独,它横亘在人和他人之间,人和自我之间。 solitude是一个认识论问题,alone是一个存在论问题。其实一部哲学史说穿了就四个问题,真、善、美、自我,真就是认识论。我们与真相之间是不是终有距离,为什么我这有限的眼睛能够看见那无限的真实?理性主义创始人笛卡尔说,因为上帝存在,虽然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但是上帝把一个鲜艳的理念植入到你的内心中。 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经验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不对。自我是一道知觉的光,心灵是一个空白的白板。这道光,投在这个白板上,产生的那个投射,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认识当然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看见无限的真实,因为我们和真相之间永远隔着一层叫做经验的帷幕?德国的哥尼斯堡说不对。那道知觉的光是从哪里来的,熊默说我也不知道。 理性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要分成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纯粹理性是有限的,事物的表象和事物的真相之间,这巨大的空白,我们就留给了实践理性吧。我们能够用语言结构去描述的是事实议题,对于价值议题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绵延了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在这一刻戛然停止了,就是这种孤独,我们就像一个没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看到那远远的地平线上有光,我们以为一旦出发,终将抵达。但是终其一生我们发现,每进一步那个地平线就退一步,这无限宇宙的永恒沉默,让我孤独而颤栗。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遇到海妖,不是被绑在桅杆上,而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到不了自己的伊萨卡。这是我今天的第一个论点:人终将孤独是对认识论的认识论。
00:00 / 01:1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00:00 / 08: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86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3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哲理辩片段-人终将孤独or不孤独-陈铭提问黄执中 #新国辩 #辩论赛 #孤独 #哲理辩 陈铭:刚才执中学长的陈述和共鸣,我觉得也激起了在座心头的共鸣,很多历史的瞬间都在浮现。而且创造连接让身边的人越来越驱散ta们心中的孤独,会有一种非常洋溢着的愉悦。 如果继续再往后追问,我在帮助身边的人越来越不孤独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自己的孤独在逐渐加深。因为我每多帮一个人,别人要理解到我帮了ta们的切实感受就更难一分。如果帮的人越多,你超出了绝大多人所帮的数字的时候,理解你的那种内心的境况几乎就成为了不可能。你在不断地驱散其他人孤独的同时,是不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越来越孤独的地方。 如果ta当时没有摔琴,而是教了十万人弹琴,这世界上将没有人能够理解ta教十万人的感受,这本身是不是一个越推越远的双向的过程?何况我在驱散他人孤独的时候,只是我的发心发愿,能不能真实的最后成为现实,依然不是我所掌控。所以对于我这个生命来讲,人终将孤独是不是看起来更宿命、离我更近。 黄执中:陈铭问的是一个逻辑上的推导,可是但凡有真正去帮助他人,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事实上的不经过。什么意思,在座的各位你们有帮过别人吧,有关心过别人嘛,有在意过别人或试图去了解过别人嘛。你知道我听过很多人讲,他说当了爸爸第一件事情最大的好处就是孤独感消散。这孤独感消散不来自于女儿很懂你,而是你一直要去懂女儿。 在你去了解别人的过程当中,你也清楚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也许年龄不一样,可是慢慢地你能找到我们的共同之处,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有了儿女之后,你会懂得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也一样,虽然没有子女,但我教过很多笨的跟小孩一样的学弟学妹,感想是一样的,我若不教学弟妹,我就会觉得这些小孩子个个平庸、肤浅、粗糙。可我教完了才知道,我自己也是从这样的地方过来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不要去期待某个天上掉下来的,就是懂你的那一瞬间,没有这种事。如果你发觉我在帮人家的时候,我在教辩论的时候还是有隐隐的孤独。没有关系,因为那一定是相对的。随着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越深,你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建立链接。 我不想把它讲得太抽象,因为我希望现在讲的这些话,以后能够帮助到某一个人,也许此刻,哪怕只有一个人。ta生活当中觉得自己不被理解,ta被动地躲在墙角说:“谁能理解我。” 我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不要在那儿,走出去。不要相信陈铭的,他那个担忧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担忧。去关心别人,你会发觉不一样。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8: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8: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陈铭提问肖磊-人终将孤独or不孤独-哲理辩片段 #新国辩 #辩论赛 #孤独 #哲理辩 陈铭:正方的第二轮发言,其实是从存在论的角度,证明了到最后宁愿孤独也要保有自我,因为不愿意面临这种更本质性的、主体性的解体焦虑。我很好奇的是,如果这个论证是达成的话,那是不是就证明了其实人是可以选的。你只是选择我宁愿孤独也要保有自我,换句话说,其他的主体或者其他价值底座的人,完全有充分的空间或另一种选择。就是打碎某种自我,放下某种自主和自由,去寻找一个“我们”,去找寻自己理念和相信中的真爱连接。 我们说的真爱是有双主体的、多主体的,更广阔一点的,民族的、国家的...有很多的爱的投射。这是不是一种可能,一种空间。如果这依然是有一个空间,那么“人终将孤独”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无法得到证明。这是我的困惑。 肖磊:谢谢陈铭,非常好的问题。 其实这里面是逻辑和价值两个角度的拉扯,首先我完全同意(陈铭的论述),但这里面其实孤独的定义,在我们双方的立场上发生了跳动。如果回到我的框架里的这个孤独,就是说其实学长(黄执中)刚才也提到了,我还是尝试看能不能把它讲清楚。 学长那边就是有羁绊、有连接就不孤独,我这边就是有自我就不孤独,其实都不对。孤不孤独它指的不是自我还是连接这两种事情,任何一个自我它都不是一个点,不是代数上面的一个点,它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有边界,边界里面是你生长出来的丰满的自我。所以我们永远是在有羁绊的情况下孤独,也有可能在保有自我的情况下不孤独,这两种情况是并存的。怎么区分呢?如果用竞技辩论的讲法说,就是“谁是第一性”,是谁驱动了谁,是连接和羁绊驱动了我的人生,还是自我这个本体驱动了我的人生?这是孤独和不孤独的两种最关键的一个分界。 我的最后一段论证会回答陈铭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你也可以说我们可以选,但这就像学长(黄执中)去年讲的,这叫一个“命名策略”。到底能不能选,其实在我看来,孤独是被倒逼出来的选择,它是我们在现代社会里面最后的一道防线。你也可以说是我选的,如果我不选它,我完成了这种自我解体,回到辩题上,不是人在选,而是我选择了不做人。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