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史铁生著):在苦难褶皱里,照见生命的光 翻开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病榻上的喃喃自语,却字字重千钧。这部写于轮椅与透析机旁的散文集,是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的哲思 —— 他在病痛的折磨中追问生死,在命运的绝境中探寻意义,那些关于苦难、信仰、爱与救赎的文字,像一束穿透黑暗的光,在绝望的土壤里,开出了最坚韧的花,让每个读者在感动中,重新审视生命的重量。 最让我动容的,是史铁生面对苦难的 “清醒与温柔”。二十岁便被命运夺走行走的权利,后来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的痛苦,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可他从未在文字里渲染仇恨与抱怨,反而以平和的笔触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份对苦难的接纳,不是麻木的妥协,而是历经挣扎后的通透 —— 他知道抱怨无法改变命运,便选择在病痛的间隙,用文字梳理思绪,用思考对抗绝望。书中那些细碎的片段:透析时的疼痛、深夜里的孤独、对母亲的思念,都被他写得克制而深情。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这份在绝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比任何励志宣言都更动人,让我们明白,苦难或许是命运的枷锁,却也能成为精神的铠甲。 书中对 “生死” 的追问,更像一场灵魂的洗礼。史铁生无数次在病榻上直面死亡,却从未畏惧,反而用理性的思考拆解生死的谜题。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份通透,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 他知道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控,便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他知道死亡终将到来,便选择在活着的日子里,活得热烈而真诚。就像他在书中写的:“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这里的 “欲望”,不是贪婪的索取,而是对生命的眷恋,对美好的向往,对意义的追寻。这份对生死的坦然,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从容;在面对失去时,少了一份执念,多了一份珍惜。 最珍贵的,是史铁生文字里的 “共情与救赎”。他在书中不仅写自己的苦难,更写芸芸众生的迷茫与挣扎。他关注残疾人的生存困境,也体谅普通人的生活压力;他理解他人的痛苦,也给予陌生人温柔的慰藉。#读书#病隙碎笔史铁生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