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波7月前
心生 种种 世间相 修行者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世间万物存在皆有因果,连佛陀也要承受因果!因果虽不可违背,但因果实为世间幻相,修行者,身受因果而心要不落因果。叫身受心不受。——体佛法师 我们每一世都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每一世都在旧业未了,新业又起!反反复复,苦苦轮回。 所有人的出现都是你生命中本该出现的。 所谓,三界唯心。未完成的课题,会重复出现,直到你选择不再绕路。命运此刻改变。 所有关系的到来以及所有来到你身边的人就犹如一面镜子。如若你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一味的逃避那些“不好的想法”一味的去迎合“那些好的想法”。 本质上你就在执着于好,执着于乐,痛苦来临之时,你必定奋力抵抗,最后绕道而行。 一旦形成了你的惯性思维!你的认知就在惯性中。所谓习气!根深蒂固! 如若明白了这个规律,那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应该从抱怨嗔恨,反向寻找自己的问题,从而升起心性,找回自性清净的明体!放下惯性的分别心! 感恩生命所有的出现。给了看到我们提升的机会,激发我们内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智慧 #国学文化 #因果 #正能量 感恩刘丰,周礼老师善知识分享 感恩体佛法师智慧开示 视频内容来源网络,无任何不良引导!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1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1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第十九篇 一、出处探源:般若智慧的明镜 此句出自佛教重要经典《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论道时,以"受诸受而不受"揭示解脱真谛,后经禅宗提炼为更凝练的"身受心不受,无所受,受诸受"。如同明镜映照万物而不染尘埃,此语承载着大乘佛教"不二法门"的深邃智慧,成为禅修者观照身心的重要法钥。 二、义理剖解:三阶解脱的次第 首句"身受心不受"如莲花出淤泥,道破修行初阶:肉身虽处五蕴尘劳,心灵却如虚空无染。疼痛时觉知而不嗔,欢愉时品味而不贪,此谓"心不随境转"。 次句"无所受"如明月破云,直指中观智慧:超越受与不受的二元对立,洞见感受如露如电的本质。既知苦乐皆空,自然无取无舍,犹如雁过长空不留痕。 末句"受诸受"如江河入海,彰显究竟圆满:在证得空性后,反而能全然地接纳、觉照所有感受。此时行住坐卧皆是禅,饥来吃饭困来眠,于尘世万象中得大自在。 三、修行指要:当下转境的妙用 面对病痛时,可作"身痛而心不苦"的观想:将注意力从疼痛部位移向整体的觉知空间,如同观看云卷云舒,保持清明的观察者视角。 处理情绪时,践行"感受流过心湖"的修持:当愤怒或悲伤升起,不抗拒不跟随,只是安静地标注"这是愤怒的炽热感"、"这是悲伤的沉重感",让情绪如春雪般自然消融。 日常生活中,培养"吃饭知饭香,走路觉足触"的觉性:在喝咖啡时专注体会温热的触感,开会时觉察身体与椅子的接触点,将每个当下转化为修行的道场。 这三重境界如同涟漪渐扩的同心圆,从有意识地超脱感受,到自然安住于空性,最终达到"终日吃饭未曾咬粒米"的自在无碍。现代人在压力焦虑中,不妨以此句为心法:工作时全情投入而不执着结果,相处时真诚付出而不期待回报,让生命如行云流水般舒展自如。当能于纷繁世相中保持这样的觉照,便是将千年禅意化作了当下的清凉甘露。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4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