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第一种是 “绝对无罪取保”,这种情况出来后,才是真的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会有这种取保?因为有些案件要定一个人有罪,得看主观故意、客观行为、犯罪数额、实际获利这些关键要件,但这些要件根本没办法查证,检察机关从口供上也突破不了,这种时候除了按无罪取保,没有其他选择。可能有人会觉得 “这会不会放过坏人”,但从司法进程的整体来看,这样做能避免冤枉更多好人,这是法律守住 “不冤枉无辜” 底线的体现。 第二种是 “有罪,但不用坐牢的取保”。家属要重点关注这种情况:公安机关同意取保,核心是考量 “把这个人放回社会,危险系数高不高”。说白了,你得帮亲人打消办案机关的顾虑,人家才会愿意帮你走审批流程。要是你什么都不做,又没律师帮忙沟通,办案机关凭什么主动把一个已经认罪的人放出来?万一放出去后再惹事,谁来担责任?这里还有个常见误区:很多家属以为 “取保了就不用坐牢,肯定判缓刑”,甚至有些律师会贩卖焦虑,说 “认罪取保后大概率还要进去,不过是把牢分两段坐”。但根据我们团队办过的大量案件经验来看,只要前期能取保(说明已评估无社会危险性),后续取保期间亲人能做到随传随到、配合调查,按照这个思路去辩护,往往能争取到更好的结果 —— 比如 “相对不起诉”。一旦拿到相对不起诉,就不用纠结是缓刑还是实刑了,连案底都不会留下。至于怎么提高争取到这种结果的概率,这事儿不会写在法律书籍里,需要家属和律师一起琢磨、用心去做。 第三种是 “一定要坐牢的取保”。这种情况往往和司法政策有关,有些案件在特定地区,司法实践中就是 “必须判实刑,没有缓刑余地”。这里还有个很微妙的问题:有些案子严格从法律定罪角度看,其实可能不构成犯罪,但当事人为了 “能尽快取保出来”,就答应了认罪。可一旦签了认罪的字,就覆水难收了,最后还是得去坐牢。很多人签的时候只想着 “先出去再说”,根本没意识到后续的后果,等真要进去了才醒悟 “原来事情这么严重”。 所以家属面对案件时,不用被 “多久能取保” 的焦虑牵着走,不如对照亲人的情况,看看更符合哪一种取保情形。如果自己实在搞不清楚里面的门道,完全可以来咨询,把情况说清楚,才能找到更合适的应对方向。 #刑事辩护 #北京刑事律师 #北京刑事辩护律师 #取保候审 #刑事律师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7: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