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家 推开那扇记忆里沉重又亲切的院门, 迎接我的,不是婆婆含笑的身影, 也不是公公修剪枝叶的背影, 而是一阵带着湿土与腐叶气息的、陌生的寂静。 我站在院子里, 目光所及,是一片失序的绿。 曾经婆婆精心打理的菜园, 如今被野草蛮横地占据,它们肆无忌惮地蔓延, 房子还在那里,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固执地守着这片土地。 然而,那曾充满烟火气的门窗,此刻紧闭着,玻璃蒙尘, 葡萄架上爬山虎藤蔓悄然向上攀爬, 无声地标记着光阴的侵蚀。 人去楼空,房子便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一个徒有其表的躯壳, 在日晒雨淋中,一点点褪去生机,归于沉寂。 这院子,也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又像是被时光之手加速拨弄, 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自顾自地荒芜下去。 每一步踏进院子,都像踩在记忆的弦上。 爬山虎下覆盖的正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足迹。 树荫下,恍惚又看到夏日里铺着凉席,听婆婆讲故事的午后, 目光扫过厨房,仿佛又能闻到炊烟袅袅,做拌面的声响犹在耳畔。 曾经拥挤着欢声笑语的院落,如今只剩下风穿过杂草的低吟。 曾经被脚步磨得发亮的石院,如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与尘埃。 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如今沉默得像一块顽石。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在地上投下破碎的光斑,像散落一地的旧时光碎片。 我蹲下身,指尖拂过一丛杂草,粗糙的触感如此真实, 却又与记忆中那个整洁、喧闹、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园如此割裂。 原来,家的温度,并非永恒凝固在砖瓦之间。 它随人而生,亦随人而逝,人声远去,烟火散尽, 再坚固的房屋,也抵不过时光与自然的消磨,终将显露出一种近乎悲壮的荒凉底色。 这片荒芜的院子,此刻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满了无声的告别,也盛满了汹涌的思念。 这满目的荒芜,像一面巨大的幕布, 反而让投射其上的旧日光影,更加清晰、更加鲜活、也更加令人心头发酸😔 #我的家 #加油餐饮人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5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0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3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5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6
方方5月前
#高考 《四十年回望:一张高考准考证背后的时代记忆》 2025年,距离我参加1985年高考已整整四十载。近日,九十二岁高龄的父亲在整理书柜时,意外发现了我的高考准考证,这张泛黄的纸片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枝江一中诞生于1981年,是原湖北省枝江县为响应国家培养"四化"人才的号召而创办的县级重点高中。作为全县唯一一所重点中学,它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1982年,我从云盘湖公社(现董市镇)新周中学考入该校,成为当年200名新生中的一员。新生按中考成绩均衡编入四个班级,高二时根据文理分科调整为三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思潮影响,我选择了读理科。 记忆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条件异常艰苦。高中三年,食堂的饭菜常年以萝卜白菜为主,油水稀少,荤腥更是难得一见。令人难忘的是,时任校长朱政文以备战高考为由,争取到县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从高二起,每晚第二节自习课后,每位同学都能免费领到一个面包,一瓶麦饭石饮料或一瓶汽水。这些温暖的夜宵,不仅填补了我们正在发育的身体所需,更成为十一年寒窗苦读学子们最珍贵的慰藉,给予我们极大的精神物质鼓励! 1985年高考,枝江一中创造了百分百录取率的最辉煌纪录,这一成就至今未被超越。究其原因:其一,得益于一支堪称"全县梦之队"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毕业于武大、华师等名校,因历史原因散落各乡镇,建重点高中时被集中选拔而来。每逢春节重逢,李植汉、唐孟辉、龚少恩、邓茜等老师们当年的才学风采与赤诚育人之心仍被我们津津乐道。其二,当时新成立的广播电视大学扩招政策,也为部分同学提供了升学机会。 大学三年间,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培养人才的决心:享受公费医疗,看病、住院仅需5分钱挂号费;学费、住宿费全免,每学期只需缴纳二三十元书本费;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我获得二等助学金——每月35斤饭票和20多元菜票,不足部分由家里补缺;每年还可凭学生证免费领取四次往返大学火车票。在这样的保障下,1988年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被分配到乡镇农技站,开始了农业技术员的职业生涯。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这张意外重现的准考证,不仅记录着个人命运转折,更镌刻着一个国家尊重知识、渴求人才的集体记忆。 谨以此文,分亨我高考四十年的记忆。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