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城市中祭祀城隍神的核心宗教场所,也是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名称源于“城”(城墙)与“隍”(护城河)的组合,两者均为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关键设施,早期“城隍神”被视为守护城池、保障民生的自然神,后经道教演衍为掌管阴阳秩序、监察万民的地方神灵。 一、城隍神的起源与演变 城隍信仰的雏形可追溯至周代,《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其中“水墉神”(守护城壕的神灵)是城隍神的早期形态。汉代,纪信(刘邦麾下将领,荥阳之战中假扮刘邦诈降项羽,后被烧死)成为民间首位人格化的城隍神,刘邦称帝后追封其为“督城隍”,并下令全国各县建立城隍庙。唐代,城隍信仰进一步普及,文人墨客(如杜甫、韩愈)多有祭祀诗文,城隍神逐渐成为地方保护神的象征。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认可的地方神灵。明代,朱元璋为强化统治,推行城隍制度改革:洪武二年(1369年)封天下城隍为“王、公、侯、伯”四级(如都城隍为正一品,府城隍为正二品,县城隍为正四品),洪武三年(1370年)又诏令去封号,仅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并要求城隍庙仿照当地衙署规制建造,城隍神职能扩展至“剪恶除凶、护国保邦、辨人生平善恶”,成为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清代基本延续明代制度,城隍祭祀仍为官方重要活动。 二、城隍庙的建筑特征 城隍庙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核心建筑依次为山门、仪门、戏楼、城隍殿、寝殿,两侧对称分布厢房、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其建筑等级与城市级别直接挂钩:都城隍庙为七开间(如北京都城隍庙),府城隍庙为五开间(如苏州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为三开间(如郑州城隍庙)。 屋顶与色彩:多采用悬山式、歇山式屋顶(如上海城隍庙的大殿为歇山顶),以琉璃瓦或青瓦覆盖;建筑色彩以朱红、黛绿为主(如郑州城隍庙的红墙黛瓦),搭配金色点缀(如匾额、斗拱),整体风格庄严而不失灵动。 地方特色:不同地域的城隍庙融入了当地建筑风格,如山西平遥城隍庙融合了元、明、清三代建筑特色(含元代粗犷的梁架、明代古朴的墙体),上海城隍庙则保留了南方红墙泥瓦的典型大式建筑风格。 三、著名城隍庙举例 上海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供奉秦裕伯(元代进士,因道德高尚、仗义执言被民众尊为上海城隍神)。庙内建筑群坐北朝南,包含大殿、元辰殿(供奉六十甲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0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9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6
00:00 / 05: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