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 **历史渊源**:打铁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冶炼工业同步兴起,最初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的祭祀活动。北宋时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太上老君及火神,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融入了多种元素,成为喜庆活动的常见表演。 - **表演形式**:不同地区的打铁花表演形式各有特色。河南确山打铁花需先搭设约6米高的花棚,在棚顶布置柳枝和烟花鞭炮,打花艺人赤裸上身,用花棒将铁水击向花棚,铁水遇柳枝迸散,同时点燃烟花,还有“龙穿花”的环节。山西左权县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打铁花,艺人用坩勺将铁水倒在窄木板上,再猛力击向高空。 - **技艺特点**:打铁花讲究铁水的稠度,熔铁时需添加石灰、碳酸钙等配料。打花时,舀、扔、打动作要连贯,铁水重量、挥洒角度和扔的高度都有严格要求,需将铁水打高打开,铁花才会好看。 - **文化价值**:打铁花蕴含着古代道教、科技、商贸等多方面内容,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百邪不侵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 - **传承现状**:2008年,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和文旅融合发展,打铁花逐渐向更多地区传播。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国家级非遗——打铁花 属于中国🇨🇳的浪漫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 再好的文案都不及亲眼所见。 “打铁花”是开封著名的传统民俗节目,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传承至今,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1600C以上,生铁化成铁水,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则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铁水飞溅出来的那一刻,是满天星火照耀大地,是铁树眼花落,是万点星辰开,是最极致的浪漫,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顿时亮如白昼。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极致浪漫,首看惊艳,再看感动。我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有这些非遗工匠的存在,才得以短暂享受浪漫和震撼。 #打铁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打出璀璨星河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2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