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袁岚峰1周前
锚点 | 如何争夺双碳话语权?创建中国碳核算数据库 袁岚峰:您在这个IPCC第三工作组,然后第五次评估报告,您是这个主要作者,这些工作组和评估报告是干什么的? 关大博:IPCC它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各个政府之间谈判。然后这些谈判,一定要有科学依据。所以IPCC需要评估报告。在这里面,它的数据是一个关键的重中之重。在前五次工作报告的时候,所有的气候变化或者排放的数据均需要引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的数据库。从第五次工作报告的时候开始,科学家可以引用欧洲委员会环境署开发的EDGAR数据库。我们国家在第五次工作报告之前,这个数据库的建设是非常薄弱的。不光是针对我们国家,更没有国际的视野,就没有去关注其他国家的这种数据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数据的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话语权方面,实际上到现在都是缺失的。 袁岚峰:所以您就是在主持这个工作的时候,就感受到这个数据话语权的这个重要性是吧? 关大博:对,因为我是在数据小组就协调各个章节引用什么数据。那么在这里边,我就发现不光是中国声音,就发展中国家的声音都太微弱了,因为你所有的论文里面的数据要全部替换成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然后我本身亲自经历了,欧盟的十几个作者就在第五次共同报告期间,他们联名写了一封亲笔信,经过来回地磨炼,终于把欧盟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EDGAR数据库,加入到IPCC正式数据源的当中之一。我当时作为一个很年轻的一个学者,还是很震惊的:原来是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争取的,并不是人家告诉你干什么就是干什么!因为这个IPCC是西方国家发起的这个事情,我们总感觉自己是被邀请过去,实际上我们是有主动权的。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个数据库。我在2016年的时候就发布了我们现在的CEADs网站,叫中国碳核算数据库。 科学家对话科学家,《锚点》节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对话关大博教授,东方卫视8月27日周三22:00、新闻综合频道8月28日周四22:30播出。25分钟的全片可见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网站(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0zwqvxdGV27)、app以及视频号,本片为精彩片段之二:如何争夺双碳话语权?创建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碳排放 #数据库 #话语权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传统碳核算依赖固定排放因子和人工填报,存在数据滞后(如年度报告)和误差率高的问题。为此,我参与构建了一个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碳核算模型,整合了工业传感器数据、卫星遥感CO₂监测及城市用电大数据,实现了企业级碳排放的分钟级动态追踪。   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1. 多源数据融合难题 - 挑战:数据来源分散(ERP系统、IoT设备、政府公开数据),格式不统一且存在大量缺失值(偏远地区传感器断连)。   - 解决:     - 开发基于Apache Spark的分布式数据清洗管道,针对时间序列数据设计滑动窗口线性插值算法,缺失数据填补准确率提升至92%;     - 建立标准化时空数据湖,通过GeoHash编码统一空间维度,使卫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对齐效率提高50%。   2. 模型可解释性与监管合规冲突   - 挑战:黑箱模型(如深度学习)预测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环保部门对核算方法透明度的要求。   - 解决:     - 采用双模型架构:XGBoost模型(SHAP可解释性分析)用于生成符合审计要求的报告,LSTM神经网络辅助实时异常检测;     - 设计动态排放因子库,通过AI自动修正传统排放因子偏差(如燃煤热值波动),经第三方验证误差率从18%降至6%。   数据科学在"双碳"领域的价值不仅在于算法创新,更需解决数据壁垒、业务适配性与政策合规性的三角矛盾。未来我希望在深化时空数据挖掘与可信AI的研究,推动绿色数字化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港新数据科学 #港新留学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