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7
如果你考虑或者正在打官司,必须要知道法院不会主动告知你的这四件重要事项: 一、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法院判决所依据的是“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法律事实是指通过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无论你的实际遭遇如何,或者你的陈述多么生动,如果无法提供有效证据加以证明,法官将无法认可你所说的“客观事实”。法官裁判的依据是证据构建的事实,而非当事人单方面的描述。 二、庭审笔录签字非常重要。当事人在签字确认前务必仔细、逐字核对笔录内容。发言时应谨慎,确保陈述准确。如发现记录有误或遗漏,必须立即要求更正。一旦签字,即视为对记录内容的认可,后续将难以更改。 三、判决延迟的常见原因。判决书迟迟未下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民事案件的法定审理期限为三到六个月,法律并未规定开庭后必须作出判决的具体时间,只要在审限内下达均属合法;第二,案件本身案情复杂,需要法官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审理和合议,还有就是法官审理的案件多。 四、签收判决书的注意事项。签收判决书时,必须首先核对并记准签收日期,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上诉期限的计算。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必须在此日期起算的法定期限内及时提起上诉。切忌以拒签判决书的方式表达异议,此举不影响判决生效。#律师教你打官司 #成都律师 #青羊区律师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当事人说的明明事实法官不认可的四大常见原因 当事人所说的明明是客观事实,但法院在判决中却不认可,今天一个视频给大家说清楚,对这方面有问题的朋友一定看完。 一、证据问题。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还原事实真相。如果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或者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法院可能无法认定该事实。另外即使当事人提供了证据,但如果这些证据在形式、来源或证明力上存在瑕疵,法院也可能不予采信。例如,证据未经合法质证、证据链条不完整或证据与待证事实关联性不强等。 二、法律适用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可能不够明确或存在多种解释,导致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某些事实的法律性质作出不同的认定。即使当事人所述为客观事实,但如果该事实与法律规定不符或超出法律调整的范围,法院也可能在判决中不予承认。 三、程序性问题。如果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存在程序瑕疵,如证据未经合法质证、当事人未充分陈述意见等,法官可能会基于程序公正的原则,对相关事实的认定持谨慎态度。还有就是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可能超出了其诉讼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无直接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不会对这些事实进行认定。 四、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在某些情况下,法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法律素养、审判经验和职业道德,对案件中的事实进行自由裁量。这种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不可少的权力,但也可能导致不同法官对同一事实的认定存在差异。看到这朋友们就应该清楚其中的缘由了#青羊区律师#律师教你打官司#成都律师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判决书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突破口,仔细核查以下六大关键点,有机会实现逆风翻盘: 第一,核查事实认定是否清楚。 如果判决书未写明合同义务、侵权原因、欠款金额等关键细节,或者判决认定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甚至遗漏了你提出的重要主张和证据,这些都属于事实认定不清的情况。 第二,核查证据采信是否合理。注意法官是否错误分配举证责任,例如本该由对方举证却要求你举证;是否对证据采信不说明理由,或采用“双重标准”;是否未排除通过违法方式获取的证据;以及是否仅凭单一证据就认定案件事实,缺乏完整证据链。 第三,核查法律适用是否正确。判断案件性质与适用法律是否匹配;法官是否遗漏关键法条或引用无关法条;对法律条款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以及是否未行使释明权,即未告知你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第四,核查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查看审判组织是否合法,比如应当组成合议庭的案件却独任审判;是否未保障你的答辩、辩论、质证等诉讼权利;是否存在遗漏当事人或判决超出诉讼请求的情况。 第五,核查判决说理是否充分。观察判决书是否只有结论没有分析过程;判决理由与判决结果是否相互矛盾;是否对案件关键争议问题避而不谈。 第六,核查文书制作是否规范。检查当事人信息、金额等基本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未加盖法院公章、日期错误等技术性错误#律师教你打官司 #成都律师 #青羊区律师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知识分享 只讲事实,不讲情绪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商家维权时,越说越激动,最后变成争吵却没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向领导汇报忍不住抱怨客观原因,反而让领导觉得你在推卸责任。其实,绝大多数沟通矛盾的根源,都是因为没有分清 事实和情绪。 真正高效的沟通,从来不是比谁的声音更大、情绪更激烈,而是讲事实,不讲情绪。今天我们就从生活和职场两个维度,看看 “只讲事实,不讲情绪” 到底能带来什么改变。 生活中的沟通矛盾,大多源于 “情绪先开始”。比如和邻居沟通噪音问题,你可以说“晚上 11 点后听到您家孩子跑跳的声音,影响了休息”,你却指责 “你们能不能管管孩子,太没素质了”。情绪性的表达会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把沟通变成 “谁对谁错” 的争论,而忽略了 “解决问题” 的初衷。 在职场中,比如向上级申请预算时,不要说 “这个项目很重要,不给预算肯定做不好”,而说 “这个项目预计能带来 50 万的营收,需要 20 万预算,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这是详细的预算分配表和预期收益分析”;给下属提意见时,不说 “你怎么总是犯这种错,太不认真了”,而说 “这份报告里有 2 处数据错误,分别在第 2 页和第 5 页,建议下次提交前核对检查一遍,这样能提高准确率”。事实性的表达不仅能体现专业素养,还能让沟通更高效,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只讲事实,不讲情绪” 并不是要压抑情绪,而是要学会区分情绪和事实,用更理性的方式表达。分享 3 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1. 用 “具体数据” 代替 “主观评价” 不要说 “这个方案效果很差”,而是说 “这个方案的转化率是 8%,比上一个方案低了 12%”;不说 “他工作很拖沓”,而说 “他负责的 3 个任务,有 2 个都延迟了 3 天提交”。数据是最客观的事实,能避免主观评价带来的争议,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2. 用 “描述问题” 代替 “指责他人” 不要说 “你把事情搞砸了”,而要说 “现在出现了 XX 问题,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把焦点从 “指责谁” 转移到 “解决问题” 上,能减少对方的抵触心理,让沟通更顺畅。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