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的宝藏课本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之父(合称“三苏”)。其文以议论见长,风格犀利雄健,擅长借史论政,针砭时弊。 二、核心注释(节选) -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问题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兵:兵器;弊:弊病,问题)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极少的土地。(暴:同“曝”,暴露;尺寸之地:形容土地狭小)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的时候。(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贤才。(事:侍奉;礼:礼遇,敬重) 三、作品赏析 1. 论证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开篇直接抛出核心论点“弊在赂秦”,随后分两层论证: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直接割地,国力削弱);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因他国赂秦而失去支援,最终灭亡),最后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 2. 写作目的: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苏洵并非单纯论史,而是借六国灭亡的教训,影射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北宋对辽和西夏长期妥协,以“岁币”换和平,与六国“赂秦”如出一辙。文章结尾“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直接警示朝廷,反对妥协,主张抗敌,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 3. 语言风格:简洁犀利,气势充沛 全文多用短句、对比和反问,如“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悲夫!”,语言铿锵有力,情感鲜明,读来令人警醒。#原创作品 #国学文化 #涨知识 #正能量 @简简单单
00:00 / 1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0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8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