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黄飞鸿2月前
五万年前稳定用火! 分析中国东海海底钻探点(IODP U1429)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记录了黄河流域带来的陆地信息——发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从5万年前开始,人类大规模用火的痕迹显著增强,不再受气候左右。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东亚,也同步出现在欧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说明控火行为已经走向全球。 研究团队选取的核心证据来自中国东海海底IODP U1429钻探点的沉积物记录。这个站点位于黄河入海口以东的陆架边缘,沉积物中包含了来自中国北方广泛陆地的信息,尤其是火碳(pyrogenic carbon)——植物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碳残留物,它能在沉积层中长期保存,是研究古代火灾活动的绝佳载体。通过提取火碳并测定其含量、通量与碳同位素值,研究者重建了长达30万年的东亚火历史。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测量了沉积物中火碳的浓度(反映火活动频率),还结合沉积速率计算了火碳通量(反映火的强度),并通过δ13C同位素判断了燃烧植被的类型(如C3植物还是C4植物),进一步还原古代生态环境。 在时间轴上,有一个时点尤为关键。研究显示,从30万年前至5万年前,火碳的含量和通量总体较低且稳定,这说明那个时期火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控制,特别是东亚季风降雨系统的强弱。但在大约距今5万年前左右,数据出现明显变化:火碳含量几乎翻倍,通量也显著增加,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势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开始减弱,甚至脱钩。 为了验证这种变化是否仅局限于东亚,研究人员将结果与考古学、气候模拟和其他区域的数据进行交叉对比。在东亚,他们发现考古遗址的数量在同一时期急剧增加,特别是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密集出现人类活动遗迹,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火塘、烧烤痕迹与炊食结构,表明人类不仅会用火,而且已经掌握了持续控火的技术。与气候数据相比,过去火活动主要与干湿周期同步,但在5万年前之后,即便是湿润期,火碳指标仍旧居高不下,这进一步佐证了人类对火的使用已超越自然环境限制,成为主动操控的行为。 更具突破性的是,这种火的“剧变”并非东亚独有。在整合全球数据后,研究团队发现: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火碳记录也在同一时间段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与此相伴的,是花粉记录中“适火植物”如松树、蒿属、桉树等的花粉含量同步提升,表明这些物种在火频发的环境中迅速扩张。考古遗址也支持这个趋势。在欧洲,中晚更新世的火遗址在MIS 3阶段(约5万年前)达到高峰!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