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6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暮寅5月前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五言古诗,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远大抱负。以下从多方面深度解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二十四五岁,正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他离开家乡,游历四方,饱览祖国壮丽山河,写下此诗,展现出青春活力与蓬勃朝气。 诗句解析 -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开篇设问,“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夫”字加强语气,流露出初见泰山的惊叹与期待。“齐鲁青未了”则从大处着笔,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跨越齐鲁两地,山色仍绵延不绝,给人宏大开阔之感。 -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将大自然人格化,说它把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阴阳割昏晓”,“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写出泰山高耸入云,将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突出其雄伟高大。 -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写出山间层层云气层出不穷,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决眦”指睁大眼睛极力远望,生动刻画诗人专注凝望的神情,表现其对泰山的喜爱与沉醉。 -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意为终当、定要,表达决心与抱负。“凌绝顶”体现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既写泰山之高,又展现诗人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首联“齐鲁青未了”是虚写,从远处着眼,想象齐鲁大地的广阔;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描绘眼前泰山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虚实相生,让读者对泰山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 炼字精妙:“钟”“割”“荡胸”“决眦”等字词,精准生动地表现出泰山的独特风貌和诗人的情感变化,使诗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对泰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融入到对泰山景色的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迈。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反映出青年杜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地位与影响 《望岳》是杜甫早期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此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占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咏泰山的那首五言古诗。以下是相关介绍: 咏泰山《望岳》 - 全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释: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咏华山《望岳》[__LINK_ICON] - 全诗: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 解释: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咏衡山《望岳》 - 全诗: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 解释:南岳衡山与南方的朱鸟相配,从百代帝王以来就有祭祀的礼仪。它迅速地吸纳天地间的灵气,广阔的范围覆盖了半个南方炎热之地。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6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