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5
烔萱1年前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三年级语文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写的一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解析: 1. 内容概述: - 草地玩耍:文章开篇介绍了兄弟俩住在乡下,窗前有一大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兄弟俩常常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这种简单的游戏充满了童真童趣,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 颜色变化:有一天,“我”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一天之中是不断变化的。早晨去钓鱼时,草地是绿色的;中午回家,草地变成了金色;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 原因探究:“我”对草地颜色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蒲公英的花瓣在作怪。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2. 主题思想: - 对自然的热爱:文章通过描写草地和蒲公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对草地颜色的变化充满好奇,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的探索和热爱是文章的核心主题。 - 探索发现的乐趣:作者在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探索和发现的喜悦。这种探索精神不仅让作者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勇于探索未知。 - 和谐的童趣: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展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和和谐的兄弟情。他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纯真的童趣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3. 写作手法: - 儿童视角:文章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童趣。例如,作者描写兄弟俩互相吹蒲公英绒毛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调皮。 - 比喻修辞:文中将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花的特点,也便于读者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拟人手法:文章结尾处“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蒲公英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结构特点: - 条理清晰:文章结构严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介绍草地的位置和特点,然后讲述草地颜色的变化,最后揭示变化的原因。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胖胖 唐1周前
三年级语文上第16课《金色的草地》 第16课《金色的草地》考试考点: 通过描写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并探寻其原因的过程,课文鼓励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爱思考的心,这样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与知识。 二、考试考点梳理 基础必考部分 1. 字词积累 会认会写:蒲公英、玩耍、喊、打哈欠、合拢、有趣、钓鱼、观察、花瓣、手掌。 关键词语理解: 合拢:意为合到一起、闭合。文中指蒲公英的花瓣收拢起来。 观察:仔细地看。这是全文的核心动作。 2. 核心内容理解(填空题、选择题) 草地颜色变化: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绿色的。 颜色变化的原因:蒲公英的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拢。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就是金色的。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了绿色。 能力提升与高频考点 1. 写作手法赏析(判断题、问答题) 比喻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考点:能找到这个句子,并知道它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手掌。 细节描写: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情感与主旨把握(问答题) 课后常见问题: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答: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因为蒲公英的花开合规律和人类作息相似(白天起床张开,晚上睡觉合拢),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全文主旨题: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我明白了要像作者一样,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热爱大自然,才能发现更多的乐趣和知识。 #三年级语文 #金色的草地 #第16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语文重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重点课文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