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2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4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位名叫斯坦因(M.A.Stein,1862年~1943年)的英国考古学家,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地区进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第一次中亚探险,从此揭开了精绝古城发现的序幕。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他和探险队结束了第一次探险,来到了尼雅河绿洲。 斯坦因的一位名叫哈桑阿洪的驮夫在“巴扎”上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名叫伊不拉欣的当地农民从北方沙漠里带回来的两块写有字迹的木板。当他们把这些木板拿给斯坦因看的时候,精通八国语言、极具语言天赋的斯坦因立马认出,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正是一种叫作佉卢文的印度古文字。 佉卢文在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佉卢文是一种在中亚地区广为流通的文字。佉卢文最早的遗迹,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中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地区)时颁布的摩崖法敕。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当时的古印度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佉卢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迅速渗透到了丝绸之路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流行的通商文字和佛教文字,还一度流传到了当时的洛阳。 斯坦因买下了这两块木板,并不失时机地邀请伊不拉欣当他们的向导,并且保证,如果他能够把他们顺利带到发现木板的地方,就可以得到一笔优厚的报酬。连续几天的艰难跋涉,探险队经过了红柳树与野白杨林地带,路过了一个个专为礼拜者设置的避荫之所,穿过了一望无垠的低沙丘,终于在一片地势较为开阔的地带,见到了伊不拉欣之前捡到木简的地方。发现这里应该曾是一个古人的居所。因为年代久远,房屋内堆满了沙子,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隆起的小台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所有的东西似乎都保持着原先的模样:房屋的立柱、门板、窗户,甚至屋外的栏杆,都摆在当年的位置,安然无恙;屋内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铜镜、钱币等,也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更让人震惊的是,居所的储藏室里竟然堆放着厚厚的谷子,细细瞧的话,还能看到谷子上金黄色的绒毛。而斯坦因此行主要的目标——佉卢文书,一整叠一整叠地摆放在屋内的墙壁旁。 斯坦因花了半个月时间,满满十几大箱子文物,全部运回了英国伦敦,其中就包含595件佉卢文木牍和汉简、皮革文书。除此之外,斯坦因还带走了数量巨大的木、铜、陶、金、玻璃器和纺织品等遗物。 因为这片废墟位于尼雅河畔,斯坦因把它命名为“尼雅遗址”。 文物保护 1962年,尼雅遗址被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硬派越野 #旅行推荐官 #罗布泊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7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8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7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6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8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