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佳3周前
《杕杜》是《诗经·唐风》中的一首诗,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解析: 背景与主题 《杪杜》以孤生的赤棠树(“杪杜”)起兴,抒发了对孤独无依、身世飘零的哀叹。诗中主人公可能是一位流离失所之人,或象征在宗族社会中失去依靠的个体,借草木孤零隐喻自身的窘境。 内容分层 第一章“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意象:赤棠树枝叶繁茂(“其叶湑湑”),反衬自身的孤独。 情感:独行于世(“独行踽踽”),虽遇他人,却无血缘之亲(“不如我同父”),强调对宗族亲情的渴望。 第二章“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诘问:为何路人不肯亲近(“胡不比焉”)?为何无人援助孤苦无依者(“胡不佽焉”)? 深层:批判世情冷漠,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怀。 艺术手法 比兴:以孤树起兴,由物及人,自然过渡到身世之悲。 重章叠句:第二章节结构与首章呼应,通过重复强化孤独与无助的情绪。 对比:树木的茂盛与人的孤寂形成反差,突出心理落差。 思想内涵 《杪杜》揭示了周代宗法制度下个体对血缘关系的依赖,以及失去家族依托后的困境。诗中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隐含对社会伦理的反思——在强调“亲亲之道”的文化中,无依者如何自处?其呼声超越了时代,触及人性中对归属感的永恒追求。 影响与评价 朱熹《诗集传》点明此诗“无兄弟”之悲,认为它抒写了“孑然无依”之痛。 现代学者亦从中解读出古代社会边缘者的生存困境,赋予其人道主义关怀。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北山》是西周时期的一首政治讽喻诗,通过对比手法揭露社会不公和劳役不均的现象。以下是全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 陟(zhì):登高。 杞:枸杞,喻艰辛劳作。 偕偕:强壮貌。 靡盬(gǔ):无休止。 溥(pǔ):同“普”,普遍。 率土之滨:四海之内。 贤:劳苦,引申为负担沉重。 彭彭、傍傍:车马奔走、事务繁忙貌。 旅力:同“膂力”,体力。 鞅掌:事务繁忙。 湛乐:沉溺享乐。 风议:空谈议论。 赏析: 主题:诗歌以“士子”的视角,批判西周晚期社会分配不公、劳逸悬殊的现象。“王事靡盬”与“大夫不均”形成核心矛盾,揭示底层官吏的疲惫与无奈。 结构特色: 前两章写个人劳役之重:登北山采杞象征艰辛,“忧我父母”体现孝道与现实的冲突。 第三章以“溥天之下”四句奠定普世性批判,强调王权之下人人平等却待遇不公。 后三章连用十二组“或……”排比,对比统治者与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一方安逸享乐,一方奔波劳碌,强化了讽刺效果。 艺术手法: 对比鲜明:如“燕燕居息”与“尽瘁事国”,“湛乐饮酒”与“惨惨畏咎”,直观展现阶级对立。 语言凝练:四言句式节奏紧迫,贴合劳役的压抑感;“鞅掌”“傍傍”等叠词增强事务繁重的画面感。 历史意义:此诗是《诗经》中著名的“怨刺诗”,反映了周代礼乐制度崩坏下的社会矛盾,为后世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批判现实诗作提供了典范。 延伸思考:诗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被后世转化为强调帝王权力的名句,但其原意实为对权力集中却分配不公的质问,可见《诗经》内涵的复杂性与解读流变。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67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4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7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