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蒲松龄第十一世嫡孙蒲章俊先生 作者:苗安东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蒲章俊先生是蒲松龄第十一世嫡孙,蒲文化传承人,著名学者。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今年八十一岁。二零二三年,刀郎先生《山歌寥哉》问世,火遍大江南北。蒲章俊先生作为蒲松龄的后人深受感动!并迅速做出回应,代表家乡父老乡亲邀请刀郎先生来仙乡蒲松龄故居做客,学习《山歌寥哉》,弘扬蒲文化。今年二月九日,刀郎专程到淄博拜访了蒲章俊先生,参观了蒲松龄故居,并邀请蒲章俊及家人参加他的济南演唱会。二月十四日十九时,刀郎演唱会在济南体育馆隆重举行。蒲章俊先生作为特邀嘉宾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家人一起参加了刀郎先生的演唱会。面对眼前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刀郎也是非常感动!陈述了自己与聊斋的渊源,并两次提出向蒲松龄和蒲章俊先生表示感谢!这一举动让蒲章俊先生非常感动!实现了自己两年来的愿望!刀郎和蒲章俊先生的会面成就了一段佳话,标志着刀郎音乐艺术和蒲松龄聊斋文化完美结合,进去了一个新阶段,万法归宗。 蒲章俊先生是聊斋文化和聊斋俚曲的传承人,有志不在年高,为了蒲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期待与刀郎先生再次相遇,聆听先生歌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蒲章俊先生的心愿能够达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苗安东2025年2月20日撰并上传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8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chenjing4月前
《罗刹海市》是刀郎的一首极具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其歌词,取材于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罗刹海市》。歌词讲述了一个以丑为美的罗刹国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马骥因长相俊美而在罗刹国备受冷落,后因才华得到赏识,却又因外貌被大臣们反对觐见皇帝。歌词中“马户不知他是一头驴,那鸟又不知他是一只鸡”等表述,以及“苟苟营”“打鸣的草鸡”等意象,都充满了讽刺意味,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中黑白颠倒、以貌取人等社会现象的批判。《罗刹海市》延续了刀郎一贯的音乐风格,同时融入了民谣与流行元素,使得歌曲旋律动人,富有感染力。刀郎独特的嗓音和情感投入,使得歌曲在传达情感时更加真切,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刀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思考。歌曲通过演绎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讽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偏见,表达了对美好理想和正义的追求。这种将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手法,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歌曲《罗刹海市》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发布以后,迅速走红,成为热门歌曲。歌词的深刻内涵和音乐的动人旋律,使得这首歌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推动了此歌的传播。#好音乐与您分享#刀郎演唱的《罗刹海市》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狼》,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 以下从内容、形象、主旨三方面解析: 一、内容梗概 故事讲述了一个屠户(屠夫)傍晚卖肉归来,被两只狼尾随。屠户起初扔骨头试图摆脱,但狼交替抢食,始终紧跟。屠户退到柴草堆前,狼一前一后蹲守,一只假装睡觉迷惑屠户,另一只则绕到柴堆后打洞想从背后攻击。屠户识破诡计,果断砍死“假睡”的狼,又追上正在打洞的狼将其杀死,最终脱险。 二、核心形象解析 1. 狼:狡猾与贪婪的化身 - 贪婪:始终尾随屠户,即使得到骨头也不放弃,体现对猎物的执着掠夺欲。 - 狡猾:“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只狼离开,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眼睛似闭非闭,神态悠闲),用伪装迷惑屠户;“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在柴堆打洞,想从后面偷袭),可见其有计划、懂配合的狡诈。 2. 屠户:从妥协到反抗的转变 - 初期:“投以骨”“复投之”,试图用退让(妥协)解决问题,体现普通人面对危险时的本能求生反应。 - 后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在意识到退让无用、自身安全受致命威胁后,果断反击,展现出“惧→悟→勇”的心理变化,突出“敢于斗争才能自保”的道理。 三、主旨与寓意 - 表层寓意:通过屠户与狼的斗争,说明“狼再狡猾,也敌不过人的智慧与勇气”,告诫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抱有幻想、一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深层讽刺:狼的贪婪、狡诈,可类比现实中那些阴险狡诈、得寸进尺的恶人;而屠户的转变,也暗示了“对恶的纵容只会助长其气焰,唯有反抗才能摆脱困境”。 蒲松龄的《狼》篇幅短小,却情节紧凑、细节生动(如狼的“假睡”“打洞”,屠户的“暴起”),通过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处世道理,是《聊斋志异》中“借物喻人、以事明理”的典范。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