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1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1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1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7: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7: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著):荒地里的向日葵,是生活的小太阳 翻开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仿佛跟着她走进了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的荒原 —— 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风沙掠过土地的声响;没有精致的风景,只有母女三人承包的百亩荒地,和地里倔强生长的向日葵。这本书没有跌宕的剧情,只是记录着种向日葵的琐碎日常:翻地、播种、浇水、对抗风沙与虫害,却在字里行间藏着最动人的生活力量,让我们在贫瘠的土地与平凡的劳作里,看见向日葵般明亮的希望。 最让我触动的,是 “土地与劳作” 里的坚韧。阿勒泰的荒地贫瘠又辽阔,种向日葵本就是一场 “与自然的博弈”:刚播下的种子可能被风沙埋住,刚冒芽的幼苗可能被寒流冻伤,好不容易长壮的花盘可能被虫害啃食。李娟和母亲、外婆没有抱怨,只是一次次补种、浇水、驱虫,用双手对抗着土地的 “吝啬”。她在书中写浇水的场景:“水管里的水在沙地里很快渗光,我们得跟着水流跑,用铁锹把土拍实,让水慢慢滋润幼苗。太阳晒得人脱皮,风里全是沙子,可看着幼苗喝到水的样子,心里就踏实。” 这份 “明知难仍要做” 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就像荒原里的向日葵,不管风沙多大、阳光多烈,都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母女三人也在这片土地上,用劳作编织着对未来的期待,这份韧性,读来让人心里发暖。 书中的 “亲情羁绊”,更像荒地里的一抹温柔亮色。母亲是劳作的主力,看似粗糙却心思细腻,会在播种时特意给外婆留一小块地,种上她爱吃的蔬菜;外婆年迈行动不便,却总想着帮衬,坐在田埂上摘菜、捡石子,偶尔还会 “指挥” 母女俩干活;李娟则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心疼与对外婆的牵挂。有一段写外婆迷路的情节:外婆趁母女俩干活时,想自己回家,却在荒原里迷了路,母女俩疯了似的寻找,找到时外婆正坐在沙丘上,手里还攥着给她们摘的野花。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找到彼此后的哽咽与后怕,这份平淡却厚重的亲情,比任何煽情的描写都更动人。李娟写道:“在这片荒地里,我们三个就是彼此的依靠,只要在一起,再难的日子也能过下去。” 这份相依为命的温暖,像向日葵的花盘,紧紧围绕着 “家” 这个中心,驱散了荒原的孤寂。 最珍贵的,是李娟文字里 “对平凡美好的捕捉”。她写向日葵开花的样子:“一百亩向日葵朝着太阳,金灿灿的一片,风一吹,花盘轻轻晃动,像无数个小太阳在发光。” #读书#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
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5: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4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