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2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苏辙:澹泊守正的文坛巨擘与政治诤臣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以醇厚的文风与刚正的品格留名青史。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磨砺 苏辙自幼受父亲苏洵严苛教导。苏洵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兄弟二人在父亲督导下遍览经史。至和二年(1055年),苏辙与史氏成婚,夫妻相濡以沫六十余载,成为宋代士大夫婚姻的典范。嘉祐元年(1056年),苏辙随父兄出蜀入京,以文会友,深得益州知州张方平赏识。次年,兄弟同登进士第,苏辙以策论直陈朝政得失,虽言辞犀利却深得宋仁宗赞赏,初显其耿介性格。 二、仕途沉浮与政治担当 神宗时期,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而遭贬谪。他指出,青苗法虽以惠民为名,却易滋生官吏盘剥,主张以唐代常平法代之。这一观点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推官。此后十余年,他辗转多地任职,即便在“乌台诗案”中受兄长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仍不改其志。元丰七年(1084年),苏辙任绩溪县令,以“事忌太遽,徐为之备”的智慧减轻百姓负担,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留下“苏公堤”“来苏桥”等纪念。 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辙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要职。他力主废除王安石《诗》《书新义》,改革科举,却因反对司马光仓促恢复差役法而遭同僚非议。面对新旧党争的复杂局面,他提出“调停”之策,主张平衡各派势力,却因直言进谏触犯当权者,最终被贬至岭南。 三、文学成就与思想精髓 苏辙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著称,其文风冲和澹泊,兼具雄健之气。他提出“养气说”,主张文章当以阅历养气,以天地为文,其代表作《上枢密韩太尉书》便体现了这一思想。明代茅坤评价其文“片帆截海,澄波不扬”,既见其深沉底蕴,又显其内敛锋芒。他的政论与史论针砭时弊,见解深刻,如《六国论》以古鉴今,发人深省。其诗文集《栾城集》存世千余篇,与苏轼的豪放形成鲜明对照,却各领风骚。 四、人格魅力与精神 legacy 苏辙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始终秉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操守。他与兄长苏轼情谊深厚,苏轼数次被贬,他皆倾力营救,甚至愿以官位相赎。晚年归隐颍川,自号“遗老”,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南宋追谥“文定”,以彰其德。 苏辙的一生,是北宋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范。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1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