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2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懷樸廬2周前
日“南交”而止:交趾地名考 交趾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地理名词,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这一地名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对南方疆域的地理认知,更蕴含着深厚的天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关于交趾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郑玄《注》:雕题,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乡然,浴则同川,卧则僢。郑玄认为交趾一词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而笔者认为,交趾一词可能源自古代的天文观测,其最初源头来源于《尚书·尧典》中"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的记载。此处的"南交",即是"交趾"地名的直接源头。 从字源学角度考察,"南交"一词具有明确的天文学含义。在《尧典》记载中,羲叔被派往"南交"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太阳的南向运行("平秩南讹"),并测定南至点("敬致"),这正是对冬至这一重要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在古代天文学观念中,"南交"是指太阳在南方运行至冬至点的位置,此时阴气达到极盛而开始转衰,阳气开始萌动,形成阴阳交会的状态。这一天文现象被形象地称为"交",既指太阳运行轨迹的转折交汇,也蕴含着阴阳二气在此交替转化的哲学意义。而“交趾”一词就是由太阳达到“南交”而止衍生而来的。趾通止、阯。 由"南交"到"交趾"的演变,体现了古人将天文观测结果转化为地理命名的思维特点。"交"字承袭了"南交"中"阴阳交会"的核心含义,而"趾"字则赋予了这一概念更具体的地理指向。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太阳的运行被想象为具有生命的足迹,当太阳运行至南方极限时,其视运动在冬至日出现停止和折返,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理解为"止"。因此,"交趾"这个地名完整地表达了"太阳运行至阴阳交会之处而止"的天文观察结果。限于古代发展水平,“南交”之地虽未达到现在的南回归线,但基本方位是正确的。而这种阴阳交会的命名逻辑在后世得到延续,如交趾在东汉时期改称"交州","交"字的延续使用正说明了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 从行政建置的历史来看,交趾在秦代属象郡管辖,其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行政区划,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当时汉朝平定南越,设立交趾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下辖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其中交趾郡的治所位于今越南河内附近,其管辖范围以红河三角洲为核心区域。这一建置标志着"交趾"从天文观念中的方位概念,转变为实体化的行政区域。#交趾 #南交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06
历史上有哪些传世文献没记载,而是通过考古发现的大/中人物? #耿勋 #虞弘 #张雄 #韩瑜 #凌惠平 参考文献: 刘晓禾《〈汉武都太守耿君表〉研究》 蔡副全《东汉〈耿勋表》摩崖释考》 窦永锋《秦蜀道东汉摩崖石刻〈耿勋表〉释考——兼论武都郡下辨道仇氏家族的书史地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虞弘墓》 罗丰《一件关于柔然民族的重要史料——〈虞弘墓志〉考》 杨晓春《隋〈虞弘墓志〉所见史事系年考证》 冯培红《虞弘的家族与生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 朱雷、田苏华《张雄妻麴氏墓志铭跋》 吴震《麴氏高昌国史索隐——从张雄夫妇墓志谈起》 孟宪实《唐统一后西州人故乡观念的转变——以吐鲁番出土墓砖资料为中心》 张春桃《麹氏高昌与唐西州时期张氏家族研究》 向南《辽代石刻文编》 刘凤翥、唐彩兰、青格勒《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 杜晓敏《辽〈韩瑜墓志〉考释》 冯璐、李宇峰《辽代韩橁墓志相关问题考释》 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 赵振华《元〈赛因赤答忽墓志〉考》 罗火金《元代赛因赤答忽墓志考》 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海州西汉墓发掘简报》 连云港市博物馆《科技与文物对话:揭开双龙汉墓墓主之谜》 赵川《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M1的几个问题》 邱亮、王焕林《东汉〈马姜墓记〉辩伪》 赵振华、王振芬《东汉〈马姜墓记〉是伪刻吗?》
00:00 / 3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3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阅读《尚书》后的小结,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览。   《尚书》阅读小结 《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阅读它,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思想源头的深度对话。以下是我对《尚书》核心内容和价值的几点小结: 一、 核心内容:一部上古帝王的“政治档案” 《尚书》的内容主要是记录上古时期(上起尧舜,下至春秋中期)历代帝王的言论、政令和重大事件。它并非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更像一部“皇家文集”或“政府公报”。 - 文体: 以“诰”(君主对臣民的训诫)、“命”(君主的任命)、“誓”(战前动员令)、“典”(重要的文献、制度)为主。 - 思想核心: 1. 天命观与德治思想: 这是《尚书》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它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观念,即上天的意志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会辅助那些有德的君主。商汤灭夏、周武灭商,都被解释为“有德者”取代“失德者”的正义之举。这为王朝的更替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确立了“以德配天”的统治合法性基础。 2. 民本思想的萌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尚书》中反复出现。统治者被告诫要“敬天保民”,关注民生疾苦,因为民众的向背直接关系到天命的归属。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3. 君臣之道与政治伦理: 书中详细阐述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如敬、诚、仁)和治国方略(如任贤、慎罚、勤政),同时也对臣子提出了忠诚、尽职的要求。 二、 阅读体验与挑战 阅读《尚书》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旅程。 - 挑战: - 语言古奥: 作为“上古之书”,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异巨大,佶屈聱牙,生僻字多,语法结构也大不相同。没有注释几乎寸步难行。 - 内容碎片化: 由于流传过程中的散佚和真伪问题(著名的“今古文尚书”之争),部分篇章残缺不全,上下文衔接不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 背景知识匮乏: 书中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职和历史事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上古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来龙去脉。 - 收获与乐趣: - 思想的源头活水: 当你费力啃下一段文字后,会发现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其源头就在这里。例如“协和万邦”、“自强不息”等,这种寻根溯源的感觉非常奇妙。 - 感受古人智慧: 透过那些古朴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周公、大禹等……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连平文脉 《关于曾氏谱牒》 曾氏谱牒,作为记录曾氏家族历史与血脉传承的重要文献,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唐贞观四年(630年)八月,中书舍人温彦博与太子舍人高士廉共同为唐初曾氏族谱作序,赞誉曾氏家族“人我大唐,本支益茂”,彰显了曾氏在唐朝初期的繁荣与昌盛。 曾氏家族历来重视族谱的修撰与传承。自曾子以降,历代子孙皆致力于族谱的编纂工作。曾子第29世孙曾兴与第32世孙曾谊共同创作了唐谱,记录了唐朝时期曾氏家族的发展历程。随后,第39世孙曾辉与曾耀则作吴谱(吴指五代十国时杨溥所立之国),反映了曾氏家族在五代十国时期的迁徙与繁衍。进入宋朝,第44世孙曾匪等人编纂了宋谱,继续传承着曾氏家族的历史记忆。 元至正年间,第51世孙曾晞颜与第52世孙曾巽申又作元谱,进一步丰富了曾氏谱牒的内容。明初,曾氏家族再次迎来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谱活动。第55世状元曾棨与解元曾鼎在前人修谱的基础上,遍访散居各地的族人,条分缕析,相与参订,历经数年努力,终于在永乐甲辰年(1424年)元月完成了新谱的汇编工作。曾棨为之作“武城世袭曾氏续修重谱叙”,为曾氏谱牒的修撰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末时期,曾氏家族又一次大修族谱。第61世孙曾洁盘协同第63世、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泰东,花费了十多年时间,遍访全国各地的曾氏族人,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最终汇编成了曾氏总谱。这次修谱活动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曾氏谱牒的内容,更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氏谱牒作为曾氏家族历史与血脉传承的重要见证,历经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不断修撰与完善,已成为一部记录曾氏家族发展历程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承载着曾氏家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更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寻根问祖、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依据。 #天下一曾无二曾 #天下曾氏一家亲”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6: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