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最好的瓷器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dou上热门 #艺术在抖音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汝窑 #抖音文化榜 汝窑的烧造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早期(约10世纪),最初以生产民用青瓷为主,釉色青中泛黄,工艺较为粗糙,被称为“临汝窑”或“汝民窑”。这一阶段的窑址分布于河南临汝(今汝州)及周边地区。 汝窑的巅峰出现在北宋晚期(约1086—1125年),宋徽宗时期。因宫廷对瓷器审美的高要求,汝窑被选定为官窑,专供皇室使用。这一时期汝窑工艺达到极致,釉色以“天青”为主,温润如玉,开片自然,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典范。但因其烧造时间极短(仅约20年),加之战乱(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后汝窑迅速衰落。 汝窑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为最上品,釉色纯净淡雅,釉面莹润如玉,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微妙变化。 釉面常带细密开片,俗称“蟹爪纹”或“鱼鳞纹”,是釉层与胎体收缩率不同形成的自然裂纹。 据宋代文献记载,汝窑釉料中加入玛瑙粉末,使釉面呈现特殊光泽和质感。其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因烧成后类似香灰而得名,胎体轻薄却坚硬。 器型多为仿古礼器或文房用具,如樽、洗、盘、碗等,线条简洁,注重比例和谐,体现宋代极简美学。 采用“芝麻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留有细小支钉痕(通常3-5个),确保满釉烧成,底部仅露胎痕如芝麻粒大小,工艺难度极高。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06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红如霞,黄似金,绿若翠,蓝比天,单色釉瓷器带给你的极致浪漫 #dou上热门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让文物抖起来 #单色釉瓷器 #古人的审美有多绝 推开历史的窑门,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盛宴正在眼前铺展。单色釉瓷器,以纯粹的色调,勾勒出中国古代制瓷史的瑰丽长卷,红釉、黄釉、绿釉、蓝釉,每一抹色彩都是时代匠心的绝唱! 红釉:烈火淬就的东方浪漫 红釉是瓷器史上最惊心动魄的颜色革命。从唐代长沙窑的偶然“一抹红”,到北宋钧窑的“玫瑰紫霞”,红釉始终是匠人追逐的梦幻之色。直至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宝石红”横空出世!匠人们以铜为色引,在1300℃的窑火中反复试炼,终于烧出如红宝石般浓艳欲滴的釉色。那抹红,是宫廷祭天的赤诚,是帝王对祥瑞的极致追求,更是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中国红”! 黄釉:凝固的皇家气象 黄釉自诞生便带着尊贵基因。唐代三彩中初露锋芒,到了明代,它成为皇家专属色。弘治年间的“娇黄”釉,以“浇釉法”烧制,釉面如鸡油般透亮温润,似将春日暖阳凝于瓷胎。匠人需精准把控铅与铁的配比,稍有偏差,便会失了那抹皇家独有的明艳。黄釉瓷器,是封建王朝森严等级的物化见证,更是匠人对极致釉色的永恒探索。 绿釉:流动的自然诗行 绿釉的故事从汉代低温铅釉开启,那时的翠绿釉陶带着质朴的生命力,装点着市井生活。至宋代,定窑“绿定”如碧波荡漾,磁州窑绿釉枕绘尽人间烟火。明代孔雀绿釉惊艳登场,釉色青翠欲滴,宛如孔雀尾羽的灵光乍现。绿釉恰似自然的使者,或沉静如深潭,或灵动如新芽,在瓷器上书写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蓝釉:窑火淬炼的天空之韵 蓝釉是对天空与海洋的浪漫复刻。元代景德镇创烧“霁蓝釉”,以氧化钴为色料,高温下烧制出深邃如夜空、纯净似深海的釉色,成为皇家祭天的礼器。宣德时期的“洒蓝釉”更是巧夺天工,匠人以竹管蘸釉,吹洒于坯体,点点蓝斑如夜空繁星,似雨雪纷飞。蓝釉瓷器,既是古人对苍穹的仰望,也是制瓷工艺登峰造极的见证。 当我们凝视这些单色釉瓷器,看见的不仅是色彩的纯粹,更是一代代匠人在窑火中追逐完美的执着。它们穿越千年,用沉默的釉色,诉说着中国陶瓷文明波澜壮阔的传奇!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7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7: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