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4天前
栾恩杰:擎炬探月的“航天脊梁” 85岁那年站上《感动中国》领奖台时,栾恩杰的拐杖沾着戈壁的沙尘,眼中却亮着月亮的光。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一辈子干过的大事能写满几页纸,但他最常说的还是那句:“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是国家民族的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刚从清华精密仪器系毕业的栾恩杰就扎进了导弹研制的深山。后来他成了东风-21弹道导弹研制总指挥,还牵头搞成了“巨浪-1”潜地导弹,一次次为国掀起“导弹巨浪”。1998年执掌国家航天局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深空——当时中国的深空探测还是一片空白,他带着团队翻遍资料、反复论证,硬生生画出了探月工程“绕、落、回”的三步走蓝图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每一步都藏着实打实的攻坚:嫦娥一号发射前,他领着人做了近30次大型试验,光故障预案就备了84项,最后全程顺利,一个预案都没用上。 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64岁的他成了首任总指挥,把家安在了试验场。有人问他怕不怕失败,他指着嫦娥的代号说:“这名字是我定的,咱不能辜负老祖宗的浪漫。”从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张月面图,让中国人第一次看清月球的“脸”,到嫦娥五号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草原着陆,把1731克月壤稳稳捧回地球,这一步步跨越的背后,是他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最让人揪心的是,父亲病危时他正守在发射指挥一线,终究没赶上见最后一面,这份遗憾成了他藏在心底的痛,却也成了更沉的责任。 这位“航天老兵”的贡献远不止探月。他倡导完成了中国首部航天白皮书,第一次把“大航天”概念写进国家规划;还组织几千名专家编写出《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成了国防领域的“工具书圣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为了表彰他,特意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栾恩杰星”,就像《感动中国》颁奖词里说的:“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了不起的中国人 #民族脊梁 #国士无双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9: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