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83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8
令支弧6月前
何以中国(7)——西方世俗秩序的崩溃 中国作为一个世俗文明,我们在文化上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特征,就是“人间契约”。我们的社会是“人与人缔约”:社会的规则、秩序、道德,建立于人和人之间的自然伦理,人与人之间,怎么才能更好的相处啊?这个自然需求,生出来的就是自然伦理。我们也可以叫它“世俗伦理”。我们基于这个“世俗伦理”,来构建我们的家庭、宗族、乡里和国家的秩序。只有中国人把国家叫“国家”,国和家,它生发和运行的逻辑是一样的,子女对父母如何孝顺,臣子就应该对君主如何忠诚;父母对子女如何慈爱,君主就应该对臣子如何宽仁。这些责任和义务全是双向的、对等的,我站在我的位置上,应该对你如何;反过来,你站在你的位置上,就该对我如何。由于中华文明很早就摆脱神权,进入了“世俗政治”,我们学会了按照“世俗伦理”来建构我们的“世俗秩序”,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我们完全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世俗伦理”,什么是好的“世俗秩序”。我们运行我们的社会,只需要人,不需要神。但西方在这个问题上,跟中国完全背道而驰。西方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宗教伦理上的,西方的社会伦理,本质上是宗教伦理在世俗社会的投影!他们没有真正的世俗伦理和世俗秩序,所以,西方文明缺乏一个能力,就是他们无法建立一个脱离“神”而存在的纯粹的世俗社会。如果把宗教价值抽离,他们就不懂得如何建立正确的社会秩序,如何正确处理人对人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年来,西方的政治正确走火入魔,LGBT横空出世,整个社会群魔乱舞,电影也没法看了,学校教导孩子变性,家长无权知晓,把中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吃错什么药了,你要知道,在仍然保持宗教信仰的西方人心中,他们也看得一愣一愣,他们也哀叹:社会崩溃、道德败坏,世风日下!#中西对比 #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冲突 #宗教信仰 #世俗化
00:00 / 08: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46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乡土中国》:解码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密码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是一本写于1947年的社会学著作,但其深邃的洞察与精辟的概念,至今仍是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底层逻辑的一把钥匙。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凝练的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层层剖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秩序与价值观。全书的核心,在于揭示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如何在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中生活、交往与组织 七、 现代的变迁与启示 费孝通在书中并未明言但已隐含的,是这种乡土社会模式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变迁。当人们开始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时,差序格局开始松动,礼治秩序逐渐让位于法治秩序,长老权威也随之衰落。 然而,《乡土中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的这些文化密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潜藏在现代中国人的行为逻辑中:我们依然重视“关系”、讲求“人情”、在家庭中保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面对纠纷时可能首先想到“找熟人”而非“找律师”。理解“差序格局”,就能理解为何“公私分明”在中国实践中如此困难;理解“礼治”与“无讼”,就能理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文化深层挑战。 《乡土中国》以其简洁而有力的概念工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地图”。它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看清自身文化基因的来源与构成。在急速变迁的今天,重读《乡土中国》,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身上承载着怎样的文化积淀,以及我们在走向未来的路上,需要如何审慎地对待这份深厚的传统。它不仅是理解过去的钥匙,也是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智慧源泉。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2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3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5
00:00 / 0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