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创作背景与音乐特色作曲家与创作灵感《渔歌》由著名民族乐器演奏家严铁明创作,其音乐素材源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的民间音乐。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渔民归航的欢快场景,湖面波光粼粼,晚霞映照水乡,抒发了边疆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艺术特点民族风格:融合哈尼族民歌的轻巧节奏与彝族歌舞的律动感,曲调清新婉转,富有田园意境。技巧丰富:大量运用波音、叠音、滑音、腹颤音、虚指颤音等技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结构多元:全曲分为五个部分——引子(晨曦)、行板(渔歌)、小快板(欢唱)、快板(跳月)、再现(渔歌远去),并通过3/4拍与2/4拍交替推进情绪。 🎶 二、曲式结构与音乐意境解析1. 引子(晨曦)意境:展现渔村晨雾中的宁静,旋律自由辽阔,模仿红河风光的空灵美感。技巧要点:气息需平稳绵长,腹颤音轻柔自然,避免过度抖动。音色控制以“弱而不虚”为原则,营造朦胧渐亮的画面感。2. 行板(渔歌主题)情绪:表现渔民劳作时的愉悦,节奏轻快流畅(中速)。技巧难点:第37小节起需跳跃性吐音,手指弹性和气息支撑需协调(如波音与打音的清晰衔接)。典型乐句: 35 55 53 4 (第85小节)要求气滑音柔和,表现小跳跃的律动。3. 小快板(欢唱)与快板(跳月)情绪转折:从欢唱过渡到热烈歌舞,三拍子与二拍子交替推动高潮。核心技巧:第77–116小节:吐音需干脆利落,波音快速均匀(如 12 22 52 2 ),休止符时值精准。第108–116小节(跳月段):力度对比鲜明,强音(如第84、92小节)用腹部爆发力支撑,打音铿锵有力。4. 再现与尾声(渔歌远去)主题重现后渐弱收束,尾声以悠长的单音象征渔船消失于暮色,气息渐弱至无声,营造“余音绕梁”之境。#葫芦丝 #葫芦丝演奏 #葫芦丝教学 #民族乐器 #渔歌
00:00 / 0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古墓博物馆-歌乐仕女壁画 画面中的歌乐仕女都在弹奏什么乐器,你知道吗? 这是一座明代的夫妻妾三人合葬墓出土的壁画,上一期给大家介绍了西壁绘制了墓主人三人画像,这一期带大家看看南北壁绘制的歌乐仕女都在弹奏什么乐器 我们先来看南壁,背景为海上日出的屏风,几名女子或敲盏、或弹琵琶、或拍板、或吹箫、或击鼓、或弹琴; 而北壁背景为海水、海岛、树木、云雾的屏风,6名女子分别在弹三弦、在击掌合奏、吹笙、敲方响、吹笛、拍手鼓;这种纯器乐合奏艺术就类似于今天的音乐会。 这十二名女子组成的团队,是明代非常有名的家乐。家乐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满足家庭娱乐而私人畜养的乐舞班子,它与宫廷乐、民间乐构成了中国文艺演出的三种形式。家乐按性别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家班女乐”由女性组成的家班,一种是“家班优童”由男性组成的家班,还有一种男女兼有的职业优伶“家班梨园”。女乐在明代以后频繁的使用在士绅阶层,就是私家歌姬。一部较完整的女乐一般有12人组成,训练是女戏兼歌舞乐器,通常在厅堂或船舫,专供少数人使用。 墓顶正中心一轮红日高悬,六只仙鹤羽翼展开环绕飞翔,四角是四只小仙鹤,头朝太阳飞行,周围密布祥云,表现墓主人受到神仙点化而羽化升仙抵达仙境。 这组壁画对研究明代绘画艺术、服饰演变、文房家具、建筑装饰、器乐舞蹈、丧葬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那么下一期给大家介绍一下古墓博物馆最后一个墓葬壁画,任家祠堂壁画,白白~ #古墓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讲解 #歌乐仕女 #壁画 #讲解员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