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52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通“披"。衽(rèn):衣襟,“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 ③谅:诚实。 ④自经:自缢。渎(dú):小沟 孔子与子贡谈论的是“管仲不死君难”是否为仁。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甚至连忠臣也算不上。但是孔子并不这样看,他说管仲虽然没有为国君而死,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让社会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不仅如此,管仲的恩德还泽被后世。如果管仲当时追随公子纠死掉了,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对召忽的死并未加以贬斥,当然也没有说死于君难就值得赞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个人生也好,死也好,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如何使这种选择更富有意义,更有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有的人活着,为非作歹,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价值,死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还有些人他们可能选择了生,也可能选择了死,但是无论他们作何选择,其生命都更具有价值。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生与死还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呢?司马迁忍辱而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史记》。司马迁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学习刻苦,10岁习诵古籍,师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20岁时就游遍大江南北。任郎中后,司马迁又出使巴蜀,考察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并随武帝出巡,游历四方。其父司马谈临终前,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撰写一部传世史书。司马迁42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同僚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而获罪入狱,并以“诬上罪”定为死刑。司马迁被人误解,痛不欲生,本欲引恨自裁,但因《史记》尚未完成,才接受腐刑,忍辱求存。出狱后,司马迁受任中书令,为的就是方便参阅朝廷收藏的大量史籍,便于撰写《史记》。后人多对司马迁的行为表示不解,但却不明白他的苦心。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好友任安倾诉了衷肠,他说自己对朝廷之事已毫无兴致,昔日铭心之辱使他“肠一日而九回,君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下发背沾衣”。自己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是因为夙愿未了。我们说,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死,就没有《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问世了。恰恰是他屈辱的生,发挥了生命的最大价值。#论语遍地开花 #正能量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1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0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