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2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今天分享的《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就是一部记录这场内心战争与和解的珍贵文献。它首次公开了精神分析巨匠克莱因与一位成年病人长达15年的治疗手稿,让我们得以像观看一部心理纪录片般,窥见一个人如何从破碎走向完整。 故事始于1934年。B先生三十多岁,开始接收克莱因的治疗。在生活中,他的人际关系一团糟,内心的敌意如同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在治疗中,他将克莱因时而视为全能的拯救者,时而又视为冷酷的迫害者。 这种剧烈的摇摆,正是克莱因理论中“偏执-分裂位置”的生动写照。就像一个婴儿无法理解母亲是同一个兼具“好”(喂奶)与“坏”(离开)特质的人,B先生的内心世界也将他人分裂为纯粹的“好客体”与“坏客体”。他无法忍受矛盾,无法整合爱与恨,这让他始终活在一种“被迫害”的焦虑中。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案例,克莱因展现了惊人的耐心与定力。她通过分析B先生的梦境、自由联想以及在诊室内对分析师的情感(移情),一次次将他分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 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帮助B先生完成从“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艰难过渡。所谓“抑郁位置”,并非指患上抑郁症,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心理成就:他终于意识到,他所爱和所恨的,其实是同一个人。 当他意识到,他内心那个“坏”的母亲,和那个他依恋的“好”的母亲是同一个人时,巨大的痛苦和罪疚感袭来——他为自己在想象中对所爱之人发起的攻击感到懊悔。正是这种罪疚感,激发出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力量——修复的冲动。他开始渴望去弥补,去建立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关系。于是便见证B先生如何从一个被混乱情绪支配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承受矛盾、拥抱完整自我的人。 B先生的故事,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冲突。我们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望与愤怒?如何面对自身那些“不光彩”的嫉妒与攻击性?又如何与不完美的过去和解? 这本书告诉我们,精神分析不仅是治疗技术,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人性之旅。#文字 #摘抄手写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9: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