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过于真实 #内容太过真实 别再当“冤种”了!这10种把你当傻子的行为,你中了几个? 在生活和职场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热心帮忙却被当“工具人”,真心待人反遭背后捅刀,明明付出很多却落得一身不是……别傻了,这很可能是你被人当成“傻子”拿捏了!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把你当傻子的典型表现,帮你认清身边的“假面人”,早日摆脱被消耗的困境。 一、“需要你时秒出现,你需要时隐身人” 有一种人,找你帮忙时热情似火,信息秒回、电话连环call;可当你遇到难处,想找他搭把手,他不是已读不回,就是借口一大堆。 就像有位网友吐槽,同事每次组局聚餐都让她订位、安排流程,她忙前忙后从无怨言。可当她搬家急需人手,给同事发了三天消息,对方愣是一个回复都没有。这种人精于算计,在他们眼里,你的价值只体现在“能为他服务”的时候。你把他当朋友,他把你当“冤大头工具人”。 二、“当面说人坏话,背后把你编排” 这类人最擅长“挑拨离间”。他们会在你面前吐槽张三的不是,转头又在张三面前说你的坏话,通过制造“信息差”让你们互相猜疑,他则坐收渔利。 有位职场人就遇到过这样的同事,他在团队里到处散布“某某背后说你能力不行”的言论,同时又跟被说的人暗示“是你太优秀,有人嫉妒你”。最后整个团队乌烟瘴气,大家才发现,所有矛盾的源头都是他在中间“传小话”。 三、“占尽便宜还倒打一耙” 你帮他完成了项目,他转头跟领导邀功说是自己的成果;你借他的东西用坏了,他反而指责你“东西本来就有问题”。这种人把“占便宜”当成理所当然,还总用“你人好,不会计较的”来道德绑架你。 就像有个读者分享,她帮室友代买东西,垫付了钱,室友不仅不还,还嫌弃她“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款式”,要求她赔偿。这种人不是蠢,是坏,他们吃定了你“好说话、不会翻脸”。 四、“永远高人一等,处处贬低你” 在他眼里,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说工作累,他说“这算什么,我那才叫真累”;你存了点钱,他嗤之以鼻“这点钱够干什么”。 这类人内心极度自卑,只能通过贬低别人来获取优越感。他们把你当成“垫脚石”,踩着你的尊严往上爬。有位刚入职场的新人就遇到过这样的老员工,不管新人说什么,他都要嘲讽一番,搞得整个部门新人都不敢开口表达想法。 五、“永远不给明确答复,把你当备胎” 你问他“这件事能不能办”,他说“再看看”;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26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提供银行卡,是“帮信”还是“掩隐”?关键看这一点! “帮信罪”和“掩隐罪”有何不同?王律师教你厘清界限。 1. 行为性质与发生阶段的不同 “帮信罪” 属于上游犯罪的“辅助犯”。行为发生在上游犯罪(如诈骗)既遂之前,是为犯罪“输血供粮”的帮助行为,核心是为犯罪提供支付结算支持。 “掩隐罪” 则属于事后处置赃款的“窝藏犯”。行为发生在上游犯罪既遂之后,是对犯罪所得的转移、窝藏,核心是妨害司法机关对赃款的追缴。 2. 主观“明知”内容的精准界定 这是区分两罪的关键与难点。根据2025年8月“两高”最新发布的司法解释,对“明知”的认定更加强调证据裁判和严格审查。 “帮信罪”的“明知”:通常是一种概括性的明知,即明知他人可能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帮助。例如,知道对方买卡可能用于“走流水”、“跑分”,但并不关心也未必知道具体是哪一笔犯罪所得。 “掩隐罪”的“明知”:要求更为具体,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例如,上游诈骗既遂后,你被告知“这是刚骗来的钱,帮忙取一下”,此时你就对赃款性质有了明确认识。 3. 刑罚轻重的差异 “帮信罪” 刑期通常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掩隐罪” 情节一般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明显更重。 给大家的终极建议:切勿因小利出售、出租个人银行卡、手机卡及第三方支付账号。你的账户一旦涉案,不仅面临刑事处罚,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连带责任,并受到金融信用惩戒,代价惨重。 #帮信罪 #掩隐罪 #跑分 #明知故犯 #刑事辩护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