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苏轼在送别友人的一首诗词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今晚没有云月同行,我要送别的对象是我亲爱的弟弟,20不到的年纪你已经独自辗转中亚、东南亚各国、青海、甘肃各地,我曾经批判你的远行是逃避,这次也不例外嘴过你,可当临别之际我心中只剩下不舍,自2017年开始我离家在成都上学,我们从来没有再像今年住在一起超过一个月,25年相处的这一个月是我们八年以来的总和,漫长岁月我们在同一片贫瘠的土地期望破石而出,我依然记得在我离家去到成都上学后,只能偶尔一两个月的周末回趟家,坐上爸爸的摩托车在后排做两个小时的头发造型,到家后我已经感动疲惫,而你总能拉着我说个不停,当我还没开口问到你的喋喋不休,你却已经真诚的向我说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着你回家就想和你讲话,讲很多很多话”。那时的我轻描淡写的说是因为太久没见我,并不明白你对我的思念正如洪水猛兽般滔滔不绝涌出,站在送别你的高铁站,如今,我终于读懂。 这次你的目的地是新疆,看着你整理的行囊没有一件像样的羽绒服,昨晚执着着想为你挑选一件羽绒服替我陪你抵过新疆漫长的冬季,你不想我破费嘴里说着拒绝的话,我坚持让你别嫌麻烦网上买了能直接邮到新疆,我们身体中流淌着同样的血脉,披着同一件湿棉袄,我们不断在路上寻找归属感,寻找灵魂收容所。临别前还是那几句磨破耳茧的话:“在外面吃好点儿别饿着自己,不想主动联系家人也没关系要记得接听电话,别让奶奶担心你,我对你唯一的要求是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别给我缺胳膊少腿的,出门在外安全是第一位”。 忍住的泪在看向你背影那刻也只是在眼眶周旋,只不过靠着模糊的视线让我失神和出口错过。 没有宏大的期望,只有最本真的心愿:愿你平安。 #找到你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古人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赶路的人,难免遇到风雨、撞见迷雾。 世人总盼顺遂,却忘了人生本就满是褶皱:有时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狼狈,有时是取舍之间两难的怅惘,有时是努力后仍未得的失意。我们常常望着他人的坦途艳羡,却不知他人亦在自己的沟壑里跋涉 —— 正如 “山前山后各有哀愁,有风无风皆不自由”。这份不自由,是凡人皆有的枷锁,是岁月刻下的印记,可《自渡》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从不是向外索求庇护,而是向内唤醒力量:是在失意时不沉溺于怨怼,在迷茫时不困守于彷徨,在疲惫时不放弃于坚持。 我们应学会在喧嚣中叩问本心,不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学会在困境中拆解迷局,不被眼前的艰难吓退;学会在寒凉中焐热善意,不被生活的磨砺磨钝;学会在昏茫中点亮希望,不被漫长的等待耗竭。这世间从没有 “一劳永逸” 的救赎,所有的自渡都是 “日拱一卒” 的坚持。毕竟这人生逆旅,没有谁能全程相伴,没有谁能替我们承受苦难、扛起责任,唯有自己,才是永恒的渡者。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脆弱共处,与生活的不完美和解,便会懂得:那些走过的风雨、闯过的迷雾,最终都会成为托举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在往后的旅程中,以更笃定的步伐、更从容的姿态,奔赴山海。#好书 #声音疗愈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归心1周前
这段话慧能大师戳破了形式上的执念,强调了心行的重要性。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这段讲很多人只是口念般若经典,然而却不明白真正的般若智慧源于自性。这种口念心不行的修行,如同每天只谈论食物,然而却不吃,无法获得真正的滋养。口头上说空,但不从内心感悟,不论多久也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性,这样没有益处。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修行还需内心感悟及实践。而不是只口念。口念心却不去领悟,所念不过“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当口念与心行一致时,才能到心口相应的境界。而我们的自性本具有佛性,离了自性并没有别的佛,只有心口相应,才能发掘和显现出自性的佛性,成就佛道。 正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每天都会诵经,背诵大量的佛经语句。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被贪嗔痴等烦恼所困扰,遇事时不能以智慧去处理,说明他们只是停留在口头的修行,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精髓。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慧能大师详细描述了自性的特征。心量广大如虚空,没有边界和限制,没有固定的形状、颜色、上下长短等分别,也没有喜怒哀乐、是非善恶等判断,没有开始和结束的概念。同时指出,所有的佛国净土都如同虚空一样广阔无边、纯净无染,世间众生的妙性本来也是空的,没有一法可以真正得到,自性本来就是真空的。这引导我们认识到自性的本质,超越世俗的分别和执着,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和束缚,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依靠大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这种智慧的获得需要通过内心的修行和实践,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念诵。如果只是口头上念诵,而内心没有相应的修行,那么这种修行虚幻不实,不能真正带来解脱和觉悟。 随缘而聚,同证菩提。 #人生哲学 #感悟人生 #修行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