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红阳1周前
秋日寻幽 诗/红阳 拄杖寻幽踏晓烟,泠溪伴径自涓涓。 黄花万点幽岩侧,红叶千重玉岭边。 风撼松涛惊远客,云归岫影落平川。 此身恍入丹青境,忘却凡尘岁序迁。” 【作者简介】 红阳,原名吕欣,山东莱芜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老年大学诗词创作讲师。 【解说部分】 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会呼吸的秋日长卷。诗人手持竹杖拨开晨雾,溪水在脚边唱着千年的歌谣。这不仅是山水漫步,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心灵旅程。 看那岩壁间的点点金黄,不张扬却自带风骨;漫山红叶如晚霞铺展,与青松形成冷暖交融的视觉交响。诗人用“万点”与“千重”的数字对比,勾勒出秋日山林的层次与张力。 突然松涛骤起,仿佛大自然在拨动琴弦。这声浪惊醒了沉醉的旅人,也让我们恍然意识到:最美的风景往往诞生于动静之间。流云投影在平川的瞬间,天地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 最妙的是尾联的意境升华,它以“丹青境”的比喻堪称诗眼——当现实山水与心中画卷完全重叠,时间便失去丈量意义。最后,诗句定格在“忘却凡尘岁序迁”中,就像一扇任意门,推开通往永恒的可能。 当我们跟随诗句走过这段寻幽之路,终将明白: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灵与万物共振的每个当下。 #诗与远方 #文学经典 #经典文学 #良好的心态 #文学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子四3周前
寻幽永福寺:藏在灵隐深处的中国最美寺院 从灵隐寺的喧嚣中拐入一条清幽小径,不过百步之遥,却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 灵隐寺的香火盛名,早已如雷贯耳。然而多数游客并不知道,就在一墙之隔,还隐藏着一座被称为“中国最美寺院”的永福寺。当年冯小刚导演为拍摄电影《唐山大地震》来此勘景时,不禁感叹“这里应该是中国最美的寺庙”。 从灵隐寺的经幢和寺门沿墙而行,不一会儿,永福寺的石碑就出现在路的右边。石碑上“东晋古刹”几个字表明着永福寺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 01 三入山门:从尘世到佛境 踏入永福寺,需经过三道山门,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仪式。第一道山门“梵天佛地”前,七佛塔静静伫立。 第二道山门“福田花雨”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穿过此门,便进入了“不二法门”的修行世界。 掩映在山林中的第三道山门才是永福寺的正门。山门内侧悬挂着“钱塘第一福地”的匾额,而对面的“百福庄严”被盛开的绣球花簇拥着。 02 山寺一体: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永福寺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建筑布局。整座寺庙没有采用传统寺庙的中轴建制,而是以一种充满禅意的不对称方式,依山而建。 山即是寺,寺即是山,山与寺浑然一体。 沿着石阶缓步上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锦鲤在池中游动。树丛中,寺院的黄墙黛瓦若隐若现,真正实现了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完美结合。 03 院落漫步:一院一景,一景一境 那份清静与自在,那份山寺一体的和谐,足以让每个到访的都市人,找到内心的安宁。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清心@3周前
🏡【从庭前赏花到山间寻幽】🏞 36首七言绝句,写尽寻常日子的诗意松弛! @文史汇观& 蝉鸣浸竹院,梅香绕暖炉,四时闲趣总在寻常光景里藏着诗意。下面这三十六首七言绝句,从庭前赏花、灯下研墨到山间寻幽,每首皆是生活小帧——或许是檐下听雨的松弛,或许是溪畔垂钓的慵懒,愿这些字句能带你暂避喧嚣,拾起藏在时光里的惬意。 第一组:【四季庭院闲居系列】 1. 《石凳观棠》 海棠开遍粉墙东,蝶逐芳丛趁晓风。 斜倚石凳贪春暖,半卷诗书落手中。 2. 《荷庭卧席》 碧荷撑伞覆池融,蜻蜓立角戏荷风。 凉席铺庭贪午睡,蝉声催醒日当空。 3. 《篱边撷菊》 菊开篱下傲霜浓,竹篮轻撷趁秋容。 夕阳染得花颜醉,一缕清香满袖封。 4. 《梅窗煨酒》 寒梅映雪叩窗栊,炉火初红煨酒浓。 独对梅香倾一盏,不闻窗外朔风凶。 5. 《柳院听莺》 柳丝垂院绿阴重,莺语穿林破晓钟。 静立阶前听雅调,晨光沾袖意犹慵。 6. 《夜庭捕萤》 夜色初笼庭树胧,流萤点点绕花丛。 蒲扇轻摇追萤火,笑落星子入怀中。 7. 《竹帘晒卷》 竹帘半卷透秋慵,书卷摊庭沐日红。 桂香漫过芸编上,墨字沾香韵更浓。 8. 《雪夜围炉》 雪压庭梅素裹中,炉燃炭火暖堂红。 围炉慢煮陈年酒,闲话家常意未穷。 9. 《春庭浇绿》 新绿满庭趁晓风,花洒轻移润芳丛。 水珠沾叶晶莹闪,惹得蜂来绕蕊中。 10. 《槐荫对弈》 槐荫垂地覆棋枰,茶盏斜倾香气萦。 一子落时思半晌,日移影动忘归程。 11. 《阶前拾枫》 枫叶飘阶叠艳红,竹筐轻拾趁霜浓。 晚晴照得叶心暖,欲把秋光藏一笼。 12. 《庭中堆雪》 雪落庭阶积素绒,呼童共戏堆雪翁。 梅枝斜插作冠冕,笑指寒英映日融。 第二组:【日常雅事系列】 1. 《晓窗研墨》 晨光初透纸窗融,墨锭轻研水渐浓。 笔蘸清池书小字,暗香随墨满庭封。 2. 《檐下挑针》 绣绷斜挂倚檐东,彩线穿针映日红。 蝶影欲随针脚落,蝉声伴我绣春风。 3. 《案上供梅》 瓶插寒梅映烛红,暗香浮动夜朦胧。 案头静坐观花影,月过窗棂影渐空。 4. 《榻畔读诗》 月光漫洒透帘栊,诗集轻翻伴夜浓。 茶炉细煮松风沸,一句清吟落枕中。 5. 《溪畔浣纱》 晓雾笼溪碧水溶,白纱轻荡逐波冲。 指尖揉碎晨光影,笑语随流绕翠峰。 6. 《林深采药》 松径蜿蜒入翠峰,药篓斜肩觅药踪。 野菊沾霜开石畔,轻拈一朵嗅香浓。 7. 《庭前饲雀》 谷粒轻撒竹
00:00 / 08: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6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
太峪口寻幽:诗佛王维与玉真公主的一段遐思 昨日应友人之邀,前往太峪口村南参观其新建的民宿。沿中条山旅游步道一路行来,终于在村东南隅见到一排灰白雅致的仿古建筑群。整体呈徽派风格,近观小桥流水,意境清幽;远望中条山雾霭缭绕,峰峦若隐若现,恍如仙境。友人见我凝望山间云岫,便遥指峰峦道:“王维正是此地人。你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岂不正如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他所建的民宿取名“维摩诘居”,每个小院皆以王维诗句命名,别具匠心。 王维,字摩诘,其名源于佛教《维摩诘经》。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早年胸怀壮志,后期浸淫禅理,隐居辋川,诗风空灵淡远,被尊为“诗佛”。苏轼曾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共开山水田园诗一派。 怀着对王维的景仰,我欲亲身体验诗中登高之境。刚至山口,却被护林员拦下,告知此峪封山育林多年,荆棘遍布,建议改道村东大峪。他还提及大峪内有处民宿,附近安院峪口有天然佛字巨石,峪中更曾为唐代玉真公主修道之所,存有“玉真观”摩崖石刻。闻言我兴致更浓,当即驱车前往。 至安院峪口,先见一古朴小院,名“伴山花间”。叩门许久,方见二青年,询及佛字石与安院峪,皆茫然不知,称自己仅是雇工。于是独自寻径而入。山间隐约闻流水淙淙,循声前行,转过弯道,但见巨石嶙峋,只得跳跃攀爬。忽忆起护林员所说佛字石应在峪口,精神一振,细辨石上纹路,却一无所获。疲乏间倚石小憩,忽见身旁巨石有白色纹路似“卍”字形,方知已近佛字石。然四处寻觅,终未见另一块刻有“佛”字之石。峪渐深狭,一巨岩挡道,下覆杂草,清溪流出。天色渐晚,只得折返。归途见沟边一石似有字痕,暮色中难以辨认,拍照后欲请人助鉴。 途经山下香花寺,居士大姐亦难辨石纹,赠我其族兄王迓全所著《亘古文明太峪口村》一书。夜间翻阅,竟发现我所拍巨石正是书中记载的佛字石!书中还附有“玉真观”摩崖石刻照片及作者推测玉真公主在此修行的文章。然考其所引史料,实述公主他处事迹,未必与此地相关。但摩崖石刻图像引人遐想:玉真公主是否真曾在此隐居?这令我忆起她与王维之间那段微妙的关系。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4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