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古石雕10月前
古代建筑 寺庙祠堂 台阶浮雕御道 石材浮雕御路 丹陛石辇道 寺院庙宇台阶中间龙浮雕雕刻 多种图案石雕御道御路雕刻 厂家直销 #寺庙 #浮雕御道 #台阶浮雕 #石雕御路 #丹陛石 御路又称螭陛、御道、丹陛石、辇道等,原为汉族宫殿建筑形制,多为石雕制作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行走于台阶,于是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皇帝为真命天子之意。 台阶御道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宫殿和寺庙建筑,是连接地面与殿堂的重要部分。在封建时代,御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道路,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台阶御道通常由石材雕琢而成,如花岗岩、青石等,这些石材不仅耐用,还能够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台阶和御道上常常雕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皇家的威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台阶御道上被广泛使用,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九龙浮雕尤为常见,传说龙有九子,因此九龙浮雕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御道是皇帝的专用通道,普通人是禁止行走的。即使是皇帝,通常也是由轿夫抬着轿子从御道上悬空而过。在现代,虽然御道不再具有专供皇帝使用的功能,但其在寺庙、园林等场所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体现。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泉州开元寺,石板上《蜈蚣和蛇》的故事 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台阶下,有这么一块特殊的石板,上面雕刻着两只蜈蚣和一条蛇。 有人特意下雨天去找没找到,晴天倒水可看见! 宗教与文化象征 1. 佛教驱邪镇煞 · 毒虫象征“五毒”:蜈蚣、蛇、蝎、壁虎、蟾蜍合称五毒,佛教中代表贪嗔痴慢疑“五毒心”。雕刻毒虫于地藏菩萨座下,寓意以毒攻毒、镇伏邪祟,呼应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 · 《大日经》密宗意象:密教仪轨中常以毒虫表法,象征降服魔障。泉州开元寺在宋元时期受密宗影响,此类雕刻或与护摩法(火供)仪式相关。 2. 闽南民间信仰 · 厌胜之术:闽南传统建筑中,蜈蚣与蛇被视为“辟邪灵物”。蜈蚣多足象征“百足护宅”,蛇为土地神化身,雕刻于佛殿基座,既防虫蚁蛀蚀木构,又取“毒虫镇宅,邪祟不侵”之意。 · 桑莲法界传说:开元寺原为桑园,蛇虫为桑林常见生物,或借此隐喻寺院“化毒为净”的佛法功德。 3. 印度教元素融合 · 那伽蛇神崇拜:印度教中蛇(那伽)是毗湿奴的坐骑,象征生命力与守护。蜈蚣或为毗湿奴足下“迦楼罗”(金翅鸟)的变体,体现多元信仰的交融。 · 波斯联珠纹饰:蜈蚣节肢或蛇鳞上可能刻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暗示海丝贸易带来的艺术影响。 三、历史溯源与学术争议 · 明代增修说:多数学者认为,此石板为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修时增刻。明代闽南虫害频发,匠人以毒虫石刻祈求佛法庇佑。 · 宋元遗存说:少数学者推测,其风格近似元代印度教寺庙中的“降魔”主题浮雕,或为元代构件移用至此。 #泉州 #旅行 #旅游 #旅游攻略 #旅游推荐官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3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