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凯 京山凡人故事(102)扎根沃土 用心发声:荆门日报京山记者站李凯的坚守与担当。 在荆门日报京山记者站,李凯是同事们公认的”新闻尖兵”。自1995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脚底板下出新闻”的采访理念,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京山发展变迁。 李凯的新闻作品屡获殊荣。摄影《聋哑儿童迎回归》获1997年全国县市报优秀奖、湖北县市报二等奖、湖北省优秀奖和荆门二等奖;《大山里的希望》获1998年荆门三等奖。通讯消息方面,2005年《48岁男儿背起瘫痪妈上大学》获湖北省二等奖;2009年《雪中分娩,一次生命大接力》获荆门二等奖和湖北省三等奖。他设计的风景邮戳在《集邮》(1998.10)、《集邮博览》(1998.7)发表,引起广泛反响;在《上海故事》等10余家刊物发表人像摄影作品近60幅。 李凯关注民生热点,报道了”京山关停非法洗砂场碎石场26家”的整治行动,记录了京山环境保护的行动;报道了”青龙庵村村民喜领土地流转分红资金”,展现京山乡村振兴成果。2023年,他全程报道了”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次落户县级市”的体育盛会,为京山”中国网球特色城市”增添光彩。 他报道了”书香京山智慧启航”读书分享活动,将阅读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推动全民阅读入脑入心。还及时报道了”京山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香果树”,为当地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多年来,李凯采写报道200余篇,其中多篇被省级以上媒体转载,多篇报道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他常说:“记者不是站在高处看风景,而是蹲在基层听民声。“正是这种扎根基层、用心报道的精神,让他成为京山百姓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李凯正继续深入一线,用笔尖记录时代变迁,用镜头定格发展瞬间,为荆门日报京山记者站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好新闻”。他不仅是一名记者,更是京山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京山报复刊的首张试刊 京山凡人故事(106)京山报复刊的首张试刊.凡人手记。1985年春,京山大地万物复苏,县委决定恢复《京山报》。当时,我任京山农业局办公室副主任,独自承担着《京山农技报》的全部工作——从编辑、采访到印刷、校对、发行,每半月一期,每期两个版面,全县8.7万户农户,每户一份,风雨无阻。我早已习惯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年5月,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涂家哲和京山广播站童厚稷来到农业局寻求帮助。“晏主任,县委决定恢复《京山报》,全县知道怎么办报纸的只有您一人,您帮我们做出首张试刊吧!“他们语气诚恳,我毫不犹豫地点头应允。 回到办公室,我拿出铅笔和白纸,按照《京山农技报》的版式,用铅笔在白纸上细细勾勒出两个版面的框架。没有电脑,没有专业排版软件,只有最简单的工具。我将农技报上已经编好的内容,一字不落地搬上京山报的版面。没有经验,没有指导,只有对报纸的熟悉和对工作的认真。 次天,我带着画好的版面,来到印刷农技报的工厂。在工人们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试刊的印刷和校对。当首张《京山报》试刊样报出现在我手中时,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这不仅是一张报纸,更是京山市民期待已久的县委单位报的新生。 随后,京山报社复刊筹备组正式成立,涂家哲、童厚稷、晏涛、张红卫、李国进等五人成为首批抽调人员。他们租下了原京山广播站厨房旁边的一间小屋作为办公室,七、八张桌子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连走动都困难,却充满了创业的热情。 我参与了筹备组的前一周工作,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自采自编自画版,还要跑印刷厂跟排字车间工人一起排字改版。工作十分繁重,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从小在农cun长大,心里一直想着农业,想着如何帮助农民处理实际问题。报纸工作虽然有意义,但不是我人生的方向。 一周后,我找到涂家哲,坦诚地说:“涂科长,我很感谢县委对我的信任,但我还是想回到农业局,继续为农民服务。“他理解地点点头。 如今回想起来,虽然我只参与了京山报复刊的首张试刊,但能为京山报的复刊贡献一份力量,我依然感到自豪。1985年8月1日,京山日报正式复刊,成为京山市民的喉舌,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我,也继续在农业战线上默默耕耘,为农民服务,完成了自己在新闻事业中的短暂使命。 有趣的是,40年前不太愿意从事新闻事业的凡人,退休后却成了被多家大平台多次评为“youxiu创作者”的知名作家。#京山#人物故事 #名人 #凡人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这本传记太敢写!杨.振宁的人生真相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 书名: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作者:江才健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正文: 江才健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以扎实采访与专.业视角,勾勒出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人生轨迹。书名直指其核.心贡献——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与对称原理研究,这既是他学术地位的基石,也暗合人生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故以此命名。 🌳 翻阅此书时,杨.振宁的成功密码、与李政道的纠葛、与翁帆的婚姻及同奥本海默的交集,都让我生疑,而随着阅读深入,答案渐次清晰。 🌳 杨.振宁的成功与天赋有多大关系?天赋是重要基石,他少年时便显露出物理天赋。但书中更多展现的是后天积淀:师从费米等名.师时的专注,转攻理论物理的决断,以及数十年深耕,天赋唯有结合努力,才成就科学传奇。 🌳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矛盾该如何看待?二人曾是亲密合作者,共获诺奖,奥本海默曾赞其讨论场景赏心悦目。矛盾始于论.文署名争议,蕞终因荣誉排.序等问题决裂。这既是天才间竞争与个性的碰撞,也是学术合作中荣誉分配难题的缩影,无需苛责,更应铭记共同贡献。 🌳 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应获得质疑还是祝福?书中记录了二人婚后的相濡以沫,杨.振宁也首.次正面回应此事。婚姻核.心是双方的契合与尊重,外界质疑多源于偏见,而他们相伴中的精神滋养有目共睹,这份选择理应得到祝福。 🌳 奥本海默与杨.振宁的关系会有多深刻?奥本海默是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引荐者,还曾应杨.振宁之请邀请李政道加盟,更在其学术成长中提供支持,晚年还推.荐他继任院长,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贯穿其关键学术阶段。 🌳 《杨.振宁传》以规范与对称为线索,既展现科学之美,也还原真实人生。天赋与努力、合作与分歧、爱情与友情,共同构成杨.振宁的生命图景,也让我们对科学与人生有了更深理解。 #读书推荐 #人物传记 #名人故事 #杨振宁 #值得阅读的好书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6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