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人生悲喜本不相通,学会自我和解 为什么我们总是渴望被理解? 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需要归属感与认同感。当我们感到孤独或痛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找“共鸣”。这种需求源于心理学中的“镜像效应”,即通过他人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哲学家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冷酷,却道出了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立且复杂的,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换句话说,即使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故事,他们也无法真正“穿越”到你的经历里体验那些情绪。就像两座平行山脉,看似近在咫尺,却永远隔空相对。所以,当你希望别人完全理解你时,其实是在追求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 哲学视角下的人生悲喜:不可通约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每个人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解读世界。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也会因为背景、经历、价值观等因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同样是一场雨,有人觉得浪漫,有人觉得烦闷;同样是失恋,有人选择成长,有人陷入沉沦。这就是“不可通约性”:每个人的悲喜本质上是无法比较的。就像两种语言体系之间没有绝对的翻译标准一样,A的快乐可能在B看来毫无意义,而B的悲伤也可能让A摸不着头脑。因此,试图让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不仅是一种奢望,更可能成为束缚自我的枷锁。 接受“悲喜不相通”,学会与自己对话 1.拥抱孤独,找到内在力量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过程正是个体发现自身意义的关键。当我们意识到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反而会激发内在的动力,将注意力转向如何更好地爱自己、成就自己。 2.降低期待,减少心理负担 如果你总是期待别人理解你,那么失望将成为常态。相反,如果能坦然接受“误解”的普遍存在,你会发现生活轻松了许多。毕竟,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频率上,只需要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足够了。 3.用行动证明一切 哲学家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与其纠结于别人是否理解你,不如专注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当你用行动展示出真实的模样时,自然会吸引那些欣赏你的人靠近。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或许台下的观众看不懂你的表演,甚至发出嘘声,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忠于自己的内心,是否为这场演出付出了全部热情。悲喜虽不相通,但并不妨碍我们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OfWomenLab2周前
为何男性更容易拥有“配得感”? “能够看到别人的痛苦和理解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有金钱回报的事。” 为什么我们无论创业是否成功都仍然一直会有不配得感,但很多男性可能没有那么成熟的产品,仍然可以很有主体性,有很强的配得感去包装和营销自己,得到比女性更多的机会。 为何男性更容易拥有“配得感”? 几个世纪以来,商业和投资网络主要由男性构建,这种历史惯性创造了一个更熟悉、更接纳男性的游戏场域。 女性常常默认处于被评价位置,过度关注“是否足够好”,而非“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所以即使能力不错,女性却常常被困在“自我质疑”和“资格审视”中,而男性同行则能更自信地主动争取机会和资源。 当整个体系还在处于以男性欲望为主的结构时,女性要怎么做才能获得不受“标准凝视”的成功? 或许当我们从“我是否有资格”的角度转向“我看到了问题并决定解决它”, 从“我要符合所有标准”转变为“我看到了需求并有能力回应它”时, 当发生这样的变化时,我们就从“被凝视”的边缘走向了中心,从被观测者变成了一个体系的定义者。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是我们能主动创造的契机。 你认为“配得感”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心态?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心态?你认为在当代的体系标准下女性如何获得自己的成功? #Ofwomenlab幸福实验室 #女性创业 #OfAkiva #ADHD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9
00:00 / 06: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