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赶集日,从石市镇农贸市场牌坊往里而入,至第一个十字路街口边,便可见二位传统补鞋艺人的身影,近些年来,尽管生意每况愈下,但两人的摆摊位置曾未变过。6点整,我到达时,他俩正卸下担子,一头是补鞋机+一条小凳子,另一头是一个装有锤子,挫子,皮子,自行车内胎皮等补鞋必需品的木式陈旧工具箱。我正录着视频,年长的向我招手,求助帮他穿下针线入机孔。我们有句没句搭上了话,由于修鞋机械化,更因为旧鞋选择换新,消费观念改变,来修补鞋子愈来愈少,只有极少数勤俭节约的老人拿过来,便是他们坚守的原因。我呆了36分钟,目睹他接二个单,另一个接一个单。有活干了,他们便不再说话,只是低头工作,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双正在修补的鞋子上。我向前挪了挪,录下了他俩工作的样子,作为抖音的素材。 在追求温饱的年代,谁可以在生活中捣鼓出一些活钱来,就是能人,手艺人属于这个范畴,而鞋匠又是这个范围内令人羡慕的职业。鞋匠工作日灵活,有时间就可以挑担出门吆喝,夏日的树荫下,冬日的向阳墙头,春,秋时候街几,晒谷场都是他们摊位常设点。我村里鞋匠集中在左家湾组,补鞋手艺耳濡目染,每家每户男女老少都会,响子塘组有一二户。我总盼着左家陆长久叔叔挑担过来补鞋,因他是我父亲的结拜兄弟,父母会留他吃饭,我们吃饭至少会有点菜塞牙,更主要是我可以向他索要二块碎皮片,让他帮我剪好形状,在皮子两侧钻好小孔,做弹弓的兜皮。拥有一张用楂树叉+真皮兜自制的弹弓,那是属于我们小时候的高光时刻。改革开放之后,人开始追求时尚潮流,高跟鞋一时风光无限,钉高跟鞋底成了鞋匠们的重要收入,村里一大批鞋匠涌向都市,衡阳市人民路口,环城南路路口,两路口边成了他们的摊位点。除小姑娘的高跟鞋外,小青年买双皮鞋都要去他们那钉个铁掌,走在路上“呱哒呱哒”直晌,神气不完了。 当浪潮滚过,一切归于沉寂,除了新增了几家修鞋,洗鞋,擦鞋为一体的现代化店面外,街头摆摊修鞋匠越来越少,传统手艺与光彩,正变得日益稀缺。那个属于老辈人的手艺,正随着年迈修鞋匠们的退出或老去,渐渐尘封于历史。早安[咖啡]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1
00:00 / 08: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不要计较点滴得失 在一个小镇上,一位年迈的鞋匠决定把补鞋这门手艺传给三位年轻人。在老鞋匠的用心教导下,三个年轻人迈进步极快。当他们学艺已精,准备去闯荡时,老鞋匠只嘱咐了他们一句话:“千万要记住,补鞋底只能用4颗钉子。”三位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步入了旅途。 三个人来到了同一个大城市安家落户。一段日子后,第一个鞋匠就对老鞋匠的那句话感到了苦恼。因为他每次用4颗钉子总不能使鞋底完全修复,可师命不敢违,于是他整天冥思苦想,但不管他怎样想他都认为不可能办到。终于,他解决不了烦恼,只好扛着锄头回家种地去了。 第二个鞋匠也为4颗钉子苦恼过,但他发现用4颗钉子补好鞋底后,修鞋的人总要来第二次才能修好,结果来修鞋的人总要付出两倍的钱。第二个鞋匠因此暗暗得意,他自以为懂得了老鞋匠最后一句话的真谛。 第三个鞋匠也同样发现了这个秘密,在苦恼过后,他发现其实只要多钉一颗钉子,就能一次性将鞋补好,但这样一来,自己就得多掏一角钱的成本,这到底划算吗?第三个鞋匠苦思一夜,终于决定加上那一颗钉子。他认为这样能节省顾客的时间和金钱,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安心。 又过了数月,人们逐渐发现了两个鞋匠的不同。第二个鞋匠的店铺里越来越冷清,而去第三个鞋匠那儿补鞋的人却越来越多。最终,第二个鞋匠铺也关门了。 为什么前两个鞋匠都失败了,而第三个鞋匠可以获得成功呢?道理其实极简单,假如你能以诚信对待他人,你就一定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因为你的诚信可以得到对方的信赖,而这种信赖反过来又将为你赢得更多的信任。而是否能够诚信对待别人,就看你是否舍得“那第五颗钉子”。 第一个鞋匠不敢正视现实,固步自封; 第二个鞋匠欺骗顾客,热衷于不当利益。因此他们俩都失败了。只有第三个鞋匠舍得利益,能够真正做到诚实经营,因而取得了成功。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