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北京地铁3号线 东坝北→东四十条 全程车内广播 #北京地铁 #北京地铁3号线 #地铁报站 #发现中国之旅 北京地铁3号线虽然编号很靠前,但相比于编号相近的线路开通晚了很多,这是因为规划在不断变动,3号线几版规划的部分线位都让其他线路抢占并先于3号线开通。3号线最早出现在北京地铁规划中是1957年,当时请苏联专家规划了第一版线网图,但是当时资金极其匮乏,在1965年缩减成“一环两线”方案,其中从西直门至青龙桥的线路就是3号线。1971年,3号线在原有规划中继续延伸,成为了一条西至香山,东至首都机场的长线,2号线修建时在西直门和东四十条按照准6B编组规格预留了3号线的完整站台结构。1993年,3号线规划进行缩减,成为了一条西起四季青,东至望京的线路。21世纪初,随着13号线的横空出世,3号线的规划再一次被搁置,连接首都机场的任务交给了13号线支线。随着北京申奥成功,连接首都机场的轨道交通改为独立修建,逐渐演变成了首都机场线。2009年,4号线通车,占用了原3号线的部分线位,并使用了西直门的预留站台,3号线规划再次变更。此时3号线和6号线是两条平行的穿城而过的东西向线路。3号线西起于五路,东至东坝。随着通州新城的发展,6号线的重要性被提升,而规划的S1线止于五路,西边的石景山和门头沟新城交通需求也很迫切,于是将3号线和6号线中段的线位进行了对调,两条线在市中心“拧了一次麻花”。后由于文物保护问题,3号线走景山前街的线位无法修建,不得不再次更改规划,只能和6号线并线,走地安门大街地下,不过这样修建难度更大,还有重复建设的嫌疑,还会在市中心出现平安里这个四线换乘车站。东段线位基本不变,西段经阜成门、甘家口、白堆子、航天桥、西钓鱼台最终到达田村。中段修建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又被搁置。2016年,3号线决定开工建设难度较小的东段(东四十条-东坝北)。此时的3号线已经不同于上世纪规划的3号线,如果再采用小编组,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北京地铁打破既有预留限制,决定在东四十条站2号线预留站台下方再挖一层作为3号线站台,这样3号线可以采用更大编组,原预留站台作为站厅的一部分。工人体育场站和朝阳公园站在建设时已为3号线做出预留,所以为方便的节点换乘。团结湖站位于东三环下方,10号线为分离岛式站台,该站开创性地在10号线站台上暗挖出一条通道,用于换乘,该通道有几部垂直于10号线站台的扶梯,通往10号线站厅,扶梯出口正对3号线站厅,换乘非常方便。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4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东四十条,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侧,西止张自忠路东端,全长近1500米。现在已成平安大街的一部分 清朝时,此地属于正白旗地界,称十条胡同(西半部);1949年后改称东四十条, 1965年将甜水井胡同并入,文革中一度改为卫东路,后恢复原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四十条胡同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又窄又老又小。随着共和国经济建设发展蓬勃向前,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需要,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北京市政府对东四十条进行拓宽,胡同里破旧的老屋该拆就拆,居民该迁就迁。这样就出现了一条宽广的马路,一直延伸至现东二环东四十条桥处。那时的北京城墙还在,于是将一部分城墙拆除,形成豁口便于公共车辆通行。后来沿着东四十条大桥一路往东,又修建成了如今的工体北路和工体。 实际东四十条早就不能算是胡同了,而是宽阔的大马路,九十年代修建“平安大街”时再次扩宽,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据《宸垣识略》记载:“正白旗护军统领署,正白旗觉罗宗学,五岳庵在十条胡同”,五岳庵为明代所建,有羽士居之,内供玉馈五岳真形图。不过这些古迹早就不在了。如今沿线楼房林立,都是新式建筑。 沿线有“南新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新保利大厦等。 东四十条临街的房屋,每家每户都伸出绛红色的防雨棚,远远看上去像是写给胡同热情醒目的诗行。如果雨天行走在这样的胡同里,仿佛整个胡同善解人意地为你撑起温馨的雨伞。在淋淋漓漓的雨中,东四十条敞亮宁静,虚怀若谷,感觉就像是遇到一位胸襟宽广又充满温暖的人,内心会油然升起一种一直陪伴此路走下去的愿望。 漫步东四十条大街,睹风景,品历史,恍然中有许多人生的感受启发。许多胡同改造拓宽后彻底失去了胡同的模样风采,被一幢幢现代化大楼完全取代,让人想不到历史曾经的样子。而东四十条,四合院依然,大楼则谦逊于古建筑身后,街道上的商业门脸呈现出独有的精致。新旧映衬,相映成景,无声表述着专属于东四十条的心境。是的,论情怀东四十条是细腻而博大的那一条!#北京胡同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6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位于东城区东四九条67号, 东四九条小学于一九四四建校,原名东四十一条国民小学,地处十一条二十一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改革几次易名,于一九六六年该校更名为东城区永培红小学。一九六八年八月学校迁址到东四九条67号,一九七三年经东城区教育局(今教委)正式命名为东四九条小学至今。 学校占地面积5300余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附属房屋建筑面积1155余平方米,操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 学校教学区院内原为清代谟贝子府, 1920 年代,银行家冯耿光(曾任中国银行总裁)购得此宅,对西部花园进行改造,增建西式洋楼。 1937 年北平沦陷后,川岛芳子在此设立情报站,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等人频繁往来。宅院西侧洋楼曾作为审讯室,现存地下室通道仍可窥见当年的隐秘用途。 1952年到1978年,东四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副食管理处及北京市第73中学,曾先后在贝子奕谟府办公和办学。 21世纪初,旧时王府随平安大街及地铁五号线工程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校, 现在保存下来的也仅剩一座“古亭”了。亭前石头上刻着“咏竹亭”,亭柱正面挂着“听墙外风雨多生变化,看园中青竹自有道德。”的对联。西北隅的传统建筑与东南部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北京胡同 #城市记忆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东四十一条位于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南与朝阳门北小街、南竹竿胡同相通,北邻东四十条、育群胡同。 明朝属思诚坊,称 “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 “四十一条胡同”,宣统时称 “东四十一条”,1949 年后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扁担胡同、大头条并入,“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 “红日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 胡同全长 710 米,两侧多为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元素,如门楼、影壁、四合院布局等,古韵犹存。 东四十一条21号,翰林书画院。 剧作家曹禺,他在东四十一条 23 号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 东四十一条42号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子有三进,曾经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的宿舍。 东四十一条47号,广和成粮店旧址,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据说是建于民国时期,前店后厂的形式。门楣上有三块石匾,正中间的是字号“广和成”,左侧的是“面粉”,右侧那块已经看不清是什么字了。 东四十一条73号院,北京市历史建筑。 东四十一条79号院,北京市历史建筑。 东四十一条93号住宅,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 东四十一条是明清时期专辟的一条运粮通道。那时,从江南通过大运河漕运进京的粮食最先储存在朝阳门、东直门内的南新仓、海运仓等各个仓廒,需要时再运至安定门、地安门内的米粮库、碾坊、酒醋面局等处,深加工后供宫廷使用。从仓廒出来的粮车(人力推的独轮车)最先走过的一段就是东四十一条。为了防止劫匪隐藏在树丛里,故而明令禁止在道路两旁栽种树木。明清以后,由于胡同内院落已然成形,难以再行植树,最终形成今天的模样。偶尔在胡同里看到一些树荫,那是两边院子里的大树伸出来的枝叶。#北京胡同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东四八条:古韵悠悠的京城胡同 在北京东城区的繁华之中,隐匿着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 —— 东四八条。它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长 717 米,宽 8 米,犹如一位静静伫立的老者,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东四八条历史源远流长,明朝时它隶属居贤坊,因胡同中部北侧建有正觉寺,故而得名正觉寺胡同。《燕都丛考》记载,正觉寺于明正统十年(1445 年)建成,并有敕建碑为证。到了清朝,此地划归正白旗,称八条胡同。1949 年后,正式定名为东四八条。“文化大革命” 期间,它曾被改称红日路八条,而后又恢复原名。其名称的演变,正是历史变迁的生动注脚。 漫步在东四八条,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纹理。这里保留着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四合院错落有致,灰墙青瓦,古朴典雅。胡同里的门墩、影壁、砖雕,无不精致细腻,彰显着老北京的建筑艺术。 东四八条 71 号院,原是清代为宫中掌管帘子的王姓官吏所盖的房子,解放后迎来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此定居。庭院中,花草繁茂,两棵大海棠树尤为引人注目,每至春日,满树粉红色海棠花竞相绽放,如梦如幻。谢冰心、臧克家等文人墨客常在此相聚,留下许多佳话。叶圣陶先生在此潜心创作,完成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散文甲集》《叶圣陶散文乙集》等众多佳作,为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力量。1986 年,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的院子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缅怀叶老、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东四八条 111 号(旧门牌 54 号),是著名建筑学家朱启钤的故居。自 1953 年搬入,朱老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十余年时光,见证诸多时代变迁。值得一提的是,章士钊曾在此借住,周恩来总理了解情况后,特意为章士钊在史家胡同寻得住房。此外,东四八条 49 号曾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张西曼的寓所,其思想的光芒也曾在这条胡同中闪耀。 东四八条 20 号,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的住处,传说他们的相识还得益于周总理的介绍,为这条胡同增添了一抹别样传奇色彩。30 号院曾住着民国北平市长周大文,他正是京剧名家刘长瑜的父亲,而刘长瑜也曾居住在 77 号院。此外,52 号院的文化艺术出版社,隶属于文化部下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诗词》等文化成果在此孕育诞生。 东四八条,不仅是一条胡同,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北京旅游 #城市记忆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东四九条31号院:老城深处的历史画卷 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东侧的胡同群中,东四九条31号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坐落在元大都棋盘式胡同格局的核心地带,是北京老城传统四合院建筑的杰出典范。 追溯其历史,清代时,东四九条属于正白旗,这里曾是达官显贵的聚居之地。31号院很可能曾是某位官员或士绅的府邸,虽具体主人已无从考证,但它见证了清代内城官宦生活的辉煌。民国时期,它逐渐转变为普通民居。1949年后,随着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四合院被改造成大杂院。20世纪末,东四九条被纳入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31号院因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建筑格局,成为了街区保护的重点。如今,它依然是居民住宅,2023年的抖音视频显示,其内部还保留着垂花门、抄手游廊等传统四合院的空间结构,只是部分区域因私搭乱建,原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24年,东城区启动了东四片区整治提升计划,未来有望对包括31号院在内的胡同院落进行修缮。 从建筑特色来看,31号院是典型的二进院落,坐北朝南,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进入广亮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字影壁,绕过影壁便是垂花门,它将院落巧妙地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设有倒座房,供仆役居住或用于储物;后院则是主人的起居空间,正房三间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硬山顶灰筒瓦屋面,体现了清代四合院“北屋为尊、两厢次之”的等级规制。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垂花门采用一殿一卷式,前檐柱悬空雕刻着莲花垂珠,门墩为抱鼓石形制,雕刻着瑞兽祥云,廊枋、雀替等处饰以花草纹木雕,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仍能看出工艺的精细。此外,院内的排水系统也颇具智慧,地面铺设青砖,四角设有排水孔,雨水通过暗沟排入胡同主管道。 东四九条所在的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元代的街巷肌理,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胡同四合院片区之一。31号院作为其中的一员,承载着从元大都到现代的城市记忆,其建筑细节如门钹、上马石等,是研究北京胡同生活史的重要实证。尽管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表明31号院与名人有关联,但它所处的街区环境和建筑形制,仍能让我们想象出清末民初士绅阶层的生活场景。同时,东四地区保留着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面人汤面人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31号院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如春节贴春联、中秋祭月等,与胡同空间相互依存,构成了活态的文化传承场景。#东四九条 #北京胡同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