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4
《画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主要讲述了江西人孟龙潭与朱举人(朱孝廉)一同客居京城时,偶然到郊外一座寺庙游玩。寺庙里有两幅精美的壁画,其中东壁上画着散花天女,有一位垂髫(少女发型)少女"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特别吸引朱举人。朱举人看得入神,不觉神摇意夺,忽然感到自己飘飘然进入了壁画世界。在那里,他遇见了画中的垂髫少女,跟随她进入一间小房舍,两人发生了关系。这样过了两天,少女的女伴们发现了朱举人,开玩笑说少女已经怀孕,不应该再梳少女发型,于是给她盘起了少妇的发髻。 然而好景不长,突然有金甲神人前来搜查下界凡人。少女让朱举人藏在床下,自己则从墙上小门逃走。朱举人趴在床下胆战心惊,感到"耳际蝉鸣,目中火出",甚至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孟龙潭发现朱举人不见了,便询问寺庙里的老僧。老僧用手指弹着墙壁呼唤朱举人归来。朱举人从壁画中飘然而下,灰心呆立。当他们再看壁画时,发现画中的垂髫少女已经"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朱举人问老僧缘由,老僧回答:"幻由人生,贫道何能解!" 这个故事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因欲念横流而追逐妄想。 “你在画上仓皇等待” 生动刻画了故事主角朱举人在画壁幻境中享受欢愉后,因外界干扰(如金甲神人搜查)而突然面临的恐惧与迷失。他“忘了自己从何而来”,这不仅指他忘了如何返回现实世界,更深层的是在欲望中丧失了本真自我。“此刻我站立的地方是你画外的异托之邦” 是关键转折。这里的“异托之邦”与“乌托邦”相对,指的是真实、复杂、充满差异但又可能发生变革的现实世界。说话者(可能是旁观者孟龙潭,也可能是主角清醒的自我意识)站在画外,点醒梦中人:你所沉迷的不过是虚幻的“乌托邦”,而你所逃离的、我所立足的现实世界,才是你我真正的立足之地和可能实现救赎的场所。“当我们的过往变成了未来的幻想无处不在” 将时间线拉长。人类的过往中充满了各种错误、欲望和“画壁”般的陷阱,但这些并未成为警示后人的教训,反而被美化、包装成一种诱人的“幻想”,在未来不断重复出现,诱惑着一代又一代。“我们将交出愚蠢的答案留给后来以延续伤害” 是沉痛的总结。这里的“愚蠢的答案”,可以理解为那些看似诱人实则有害的解决方案、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例如,将虚拟世界的满足等同于人生意义,或将物质放纵视为幸福)。一代人将这种“答案”交给下一代,伤害便在不同尺度上被延续和放大。#画壁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2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刀郎 #画壁 《画壁》故事背景: 《画壁》收录在2023年专辑《山歌寥哉》中。故事背景来源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 《聊斋志异·画壁》的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书生朱孝廉与孟龙潭一同游览寺庙。在寺庙中,朱孝廉被壁画中的天女所吸引,尤其是一位垂发拈花、面带微笑的少女。朱孝廉因心生爱慕而进入画中世界,与少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这段美好被突然闯入的人打破,少女让朱孝廉藏到床底下,自己则从侧门逃走。朱孝廉听到有人敲击墙壁,声音让他回到现实。他从画中走出,感到困惑和迷茫,老僧告诉他“幻由心生”。 刀郎《画壁》的故事背景与原著的关系: 刀郎的歌曲延续了原著“幻境与人心”的核心命题。歌曲通过音乐和文学的双重叙事,将原著中的“画中世界”拓展为可映射现代社会的“虚幻困境”。歌词中描绘的“周围另有的世界的周围的世界”和“漂浮在复制着无数干瘪的枯槁的形容”,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被碎片化信息和同质化生活包围的精神空虚。壁画天女的“诱惑”象征现实中物质和名利等欲望对人的吸引。朱举人在画中的经历和现实中的困惑,暗讽现代人在欲望中挣扎的困境。 通过这种改编,刀郎赋予了古老故事新的生命力,使其与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产生共鸣。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如何见道(一) 作者:一念行者 越修行觉知,你越会认识到: 觉知是幻壁,诸念相是幻画。 诸念相出没在觉知中,就像诸妖仙鬼怪出没在画壁中。 事实上,我们内在的世界就是一个画壁的世界,觉知是那画壁,而诸念头所创造的画面、形象是那画壁中的画,是那画壁里的显现——那虚构的人物,那虚构的生活,那虚构的有情和无情的世界。 我们的念头每日出入画壁,我们的觉知每天观看画壁中的万物世界及其生生不息的故事。 当我们看不出这是画壁、看不到这是画壁时,我们将自己认同为是画壁的某个人物,我们沉浸在那画壁人物的故事里,以为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因修行觉知而看出这是画壁,而由此明白过来,我们从画壁中出来,我们成为画壁之外的佛——佛的意思是,不在其中的人——我们了解到那只是画壁,那只是心在一面墙上的投射,那只是心在一面银幕上播放的电影。 觉知是一面无体墙,我们每天要死盯着这堵墙——这画壁,看它出入其中的人物,看那些人物所上演的故事而不认同它。紧紧盯着这画壁看,就是壁观或观壁。 达摩久(九)年壁观,也只是做这件事。壁观也可称作闭关,因为闭关也只是为壁观或观壁而已。 壁观是入道的基础,当我们能壁观,便能清楚地看到心所创造者和心所不能创造者,由是便可以入道,也可以更加了解世间。 但有人能观壁或观壁很好,却就是没有入道。 原因是他们没有在观壁的基础上向上一步。 我们的心创造了富饶、丰盛、广博、绮丽的世间,但它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方。心的无能为力处便是见道的关键。我们要看到、看尽心的伎俩,心的边界,然后才可以看到道,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心。 例如,观看一朵花,你看到自己的心创造了花的名称、花的形象,乃至花的香味等,但你看到心仿佛小狗啃热铁球无从下口的那了吗?你看到心对那无能为力的那吗? 看到才乃碰触到道。 持觉观照,或说久年壁观(闭关),训练我们一颗道眼。唯有我们具备了这了了觉知的觉知眼,向上一瞥,才有可能见道。如果具备了这样一颗了了觉知的觉知眼,但没有向上抬眸一望,仍然不能见道。#觉醒开悟 #一念行者 #修行修心 #一念行者语录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