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8
Lincoln10月前
世界第七大陆,人类最后的净土——南极Antarctica 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10,是世界第五大洲。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不过,南极大陆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就只有大约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烈风、降水稀少。气候酷寒,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1983年)。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达每秒90米以上,为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南极常年被冰雪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异常寒冷,素有“寒极”之称;南极风大的可以杀人,被人称为“风库”。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 90%。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000 公里。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破冰前行:中国南极科考42年 42年前,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从零起步,如今已建成5座科考站,实现从南极边缘到内陆冰盖最高点的跨越。这段破冰逐浪的征程,见证了中国科学探索的壮阔史诗。 1984年,591名勇士乘向阳红10号与J121舰从黄浦江启航,开启首次南极远征。他们穿越5个时区、15个纬度,在暴风雪中抢建长城站。27天后,中国首个南极常年科考站拔地而起,同步建成的天文台让五星红旗在南极飘扬。次年,中国跻身南极条约协商国。 1989年,中山站建成标志着中国科考从半岛向大陆腹地延伸。1994年,雪龙号破冰船首航南极,取代老旧科考船成为主力,其万吨级体量与破冰能力让中国极地考察如虎添翼。 2005年,科考队驾驶雪地车穿越1200公里冰原,登顶海拔4093米的冰穹A。这一人类首次的壮举为2009年昆仑站建设奠定基石。昆仑站屹立于不可接近之极,成为内陆冰盖最高点的科学灯塔。 2014年,泰山站作为中转枢纽建成,形成长城、中山、泰山、昆仑的陆地科考链。2018年,雪龙2号加入科考队列,这艘国产破冰船实现双向破冰技术突破。 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时,中国科考队如期出征,在阿蒙森海开展科考作业。2024年,秦岭站在罗斯海沿岸开建,其模块化设计与绿色能源系统代表中国极地基建新高度。 2025年11月1日,第42次南极科考队500余名队员优化秦岭站设施,测试国产科考装备,并与泰国、智利等10余国开展海洋生态联合监测。 从1984年首征南极到五站环布,从依赖进口装备到自主建造破冰船,中国南极科考实现了装备、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全面跨越。42载风雪征程,中国科考队以平均每年一个里程碑的速度在南极版图上刻下8个中国坐标。每一次破冰前行都在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一座科考站的矗立都在践行大国对全球极地治理的责任。这段征程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史诗,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向极地发出的时代强音。 #南极科考 #中国力量 #极地探索 #雪龙号 #科考站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7: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