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
00:00 / 06: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2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7
00:00 / 07: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7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昭著2周前
2025年10月1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站在第16-17窟前,心情复杂。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当年五万余件文书在这里沉睡千年。想象1900年王道士发现它时的震惊,也痛心于大量文物流散异国。这个小小的石室,承载着多少中华文明的荣光与伤痛。莫高窟第16-17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三层楼的最下层,是莫高窟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洞窟组合。两窟紧密相连,第16窟为主体洞窟,第17窟(即举世闻名的“藏经洞”)隐匿于其甬道北壁,二者共同见证了敦煌从盛唐到近代的千年兴衰。第16窟由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俗姓吴,故称“吴和尚”)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年)主持开凿,是莫高窟现存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洞窟为覆斗顶方形结构,中央设马蹄形佛坛,坛上现存清代重塑的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背屏直达窟顶。窟顶藻井为西夏时期绘制的四龙团凤图案,以浮塑贴金工艺呈现,四龙翱翔于朱色天空,凤鸟盘旋于松石绿地,周边环绕团花纹饰,尽显华丽庄严。四壁壁画表层为西夏千佛,底色翠绿,佛像排列整齐,虽艺术风格趋于程式化,却反映了西夏时期对佛教的尊崇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北壁壁画后隐藏的密室,即第17窟。洞内封存着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约5万余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由于晚清当局腐败,消息已出,掠者纷至。英法美日俄等国探险者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橘瑞超、奥登堡先后相继到敦煌寻宝。同时,斯坦因还较为系统地对敦煌汉长城及烽燧实施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简牍、丝织品、木器、粟特文书等珍贵文物。从此,敦煌文物流散世界各地。作为洪辩的影窟(纪念堂),第17窟平面近方形,覆斗顶,北壁设长方形禅床,上塑洪辩坐像。塑像高约1.3米,神态祥和,衣纹流畅,为晚唐彩塑代表作之一。西壁嵌《洪辩告身碑》,记载其生平功绩;北壁画双树,东侧树下绘持纨扇比丘尼,西侧绘执杖近侍女,树间挂净水瓶与布囊,象征高僧生前的修行场景。壁画以线描为主,色彩淡雅,人物表情细腻,如比丘尼沉静的神态、侍女眉梢的微妙变化,均通过高精度数字技术得以复原 。莫高窟第16-17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鲜活的文明史。从盛唐的辉煌开凿到近代的文物浩劫,再到数字时代的重生,它们见证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历史的奥秘。
00:00 / 1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