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镜花水月:幻影中的真谛。“镜花水月”这一成语,以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幻意象,喻指一切空幻不实的事物。其文字源头可追溯至唐代裴休所撰《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文中“水月镜像,无心去来”的记载,早已暗藏这一意象的雏形,而其思想根源则更深植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义理。东晋高僧鸠摩罗什译经时,便以“镜像水月”阐释佛法奥义。他在与慧远的问答录《大乘大义章》中提出,世间万物若非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便如镜中影像、水中明月,看似真切却无实体,触之即散。这种对“虚幻”的解读,为后来成语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唐代之后,这一意象逐渐融入文学创作。相传有书生漫步夏夜池畔,见水中月辉皎洁、镜中花影绰约,伸手欲触,月影碎裂、花影消散,方悟美景皆为幻影。类似的感悟在民间也演化出诸多故事:有年轻人为追寻湖面上的“金月”深山跋涉,最终却在智者点拨下明白,虚幻的财富远不如踏实劳作来得真切。至明代,“镜花水月”已成为固定成语,《西游记》中便用以形容虚幻景象。从佛经中的哲学譬喻,到文人笔下的空灵意境,再到民间故事的通俗阐释,这一成语承载的不仅是“虚幻”的本义,更警示世人莫为表面假象所惑。正如那些镜花水月般的执念,看似美好却终将落空,唯有真实的付出与坚守方能留存价值。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