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1
00:00 / 06: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24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3
翁青雅:长期自我幼化物化导致主体性的丧失 哈喽姐妹们,翁清雅采访朱珠的这个视频,大家应该都看了。网上都在说尴尬,说她不专业。 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更细微、也更让我后背发凉的细节:就是整个过程中,她的眼睛,几乎没有直视过朱珠。她的视线,永远飘向镜头里的自己,时不时整理一下头发,弄一下衣服。 她关心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对话,而是镜头里的自己美不美,造型有没有乱。这已经不是紧张或不专业了,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状态——她彻底让渡了自己作为采访者的“主体性“。 她给自己设定的角色,不是一个对话的引导者,而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清冷感的大小姐,误入了一个需要能力的场合,只需要维持住“美而无力”的人设就够了。 这一点,在《心动的信号》里也一模一样。在和奥斯卡的沉默约会中,她让渡了作为约会参与者的主体性,不发起对话,不引导话题,把自己变成一个需要被填充的“美丽花瓶”。 这种自我幼化和物化,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就是主动把自己从生活的主角,活成了一个被动的、等待被评价的客体。 翁清雅式的翻车,给我们所有女孩敲响的警钟就是: 这种“自我幼化+自我物化”的组合拳,会让人在人生的关键场合里持续掉线。 它让一个成年人主动放弃了话语权、思考权和主导权。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一些宽容,但长期来看,会发现自己被牢牢困在了这个单薄的人设里,那个真正有力量、有智慧、能解决问题的自己,再也找不回来了。 自我幼化就像一剂甜蜜的毒药,短期能让你逃避压力,长期却在悄悄吞噬一个成年人的内核。 最后分享一段我一直放在备忘录里警醒自己的话:永远不要幼化、物化、弱化、钝化自己, 我们可以温柔,但不要无力;可以谦逊,但不要空白。保持锋芒,持续学习。愿我们都能亲手拿起武器,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驰骋,而不仅仅是被人捧在手中的花瓶。 请时刻告诉自己,我们是一个有力量的成年人,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手头的事情。#翁青雅采访朱珠 #心动的信号 #女性成长 #主体性缺失 #girlstalk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