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82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9: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黄飞鸿4月前
辉煌两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侏罗纪晚期鸟类的祖先出现了:它们有着羽毛也有牙齿和爪子,预示着未来鸟类的繁盛。会飞的恐龙(鸟类): 白垩纪是早期鸟类迅速多样化的时期,它们从小型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逐渐占据了天空的生态位。 侏罗纪气候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温暖潮湿。大陆裂开了,海洋深入内陆,水汽多了,气候变得温暖又湿润。再加上那时候火山活动非常频繁,喷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温室”,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出5到10摄氏度。 白垩纪早期,随着盘古大陆裂解的主要阶段过去,全球的火山活动趋于平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补充速率减慢,地球开始经历一个整体的降温过程。虽然依旧比现代温暖,但相较于侏罗纪已经有了明显的回落。到了白垩纪中后期,地质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大量的火山气体再次被注入大气,温室效应卷土重来,地球的温度也随之不断回升。白垩纪的气候呈现出“先降温后升温”的动态变化。这种气候的剧烈波动,对生物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它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理和习性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侏罗纪之前的三叠纪,地球上的陆地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Pangea)的超级大陆。这片广袤的陆地意味着,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难以深入内陆,导致了那时的干旱气候。 进入侏罗纪,盘古大陆开始在地球内部巨大力量的驱动下发生裂解。早期它一分为二,形成了北方的“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中间被初生的古地中海(Tethys Sea)隔开。这次分裂意义非凡:巨大的裂谷变成了新的海洋,海水得以涌入干涸已久的大陆腹地。这不仅带来了宝贵的水汽,彻底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更创造了绵长的海岸线和无数新的生态位。 盘古大陆的分裂并非一蹴而就,到了侏罗纪晚期,南方的冈瓦纳大陆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解体,预示着一个更加破碎的世界即将来临。 到了白垩纪,大陆漂移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北方的劳亚大陆进一步分裂,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渐行渐远,大西洋的雏形愈发清晰。南方的冈瓦纳大陆更是分崩离析,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这些我们今天熟悉的大陆板块,都在这个时期分道扬镳,各自漂向远方。 侏罗纪(约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与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在时间线上是连续的,并且在地球的生命舞台上,这两个时期的“主角”都是恐龙!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8: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